起飛,穿過指定圓圈,平穩著陸……3月仲春下午,重慶市沙坪壩區樹人小學(以下簡稱“樹小”)教學樓前面的操場上,小學生祁敬曦自信地操作著無人機,科學教師何秀燦饒有興致地在一旁看著。
“在平時科學教學中,我們主要用簡單的實驗帶動全體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索欲望,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何秀燦對記者說。
像他這樣科班出身的全職科學教師,樹小有10名,分別負責學校機器人、航模、編程、創客小組等教學。自2000年開始,樹小便努力提升科學教育的硬件和師資水平。
記者在學校綜合樓四樓看到了用于航模、創客、機器人課程的多個專用教室。在機器人教室,桌面上20幾個“大白”機器人在手舞足蹈地跳舞,地面上還有無人駕駛之智能駕考、垃圾分類比賽挑戰賽、超級軌道賽、花式冰壺挑戰賽等項目器材。在創客空間教室,3D打印機、3D掃描儀、激光雕刻機、智能編程等硬件器材一應俱全。
“學校采取‘提升自我+巧借外力’的方式,促進科學教師隊伍發展。”樹小校長黃玲介紹,一方面,學校積極鼓勵教師參加各類培訓與專業學習,建立起一支專兼職結合的優秀科技輔導員隊伍;另一方面,建立外聘專家工作站,實現專家、博士、工程技術人員對教師的常態化指導與培訓。
“在提升學生科學思維、讓學生掌握科學方法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將科學家精神融入課堂教學,讓科學家精神在課堂上可聽、可視、可讀、可感。”學校黨委書記楊志渭說。
“完全‘供不應求’,編程課是最受學生歡迎的科學素質課程,剛開課就爆滿,孩子們都爭著報名。”科學教師譚索向記者描述起學校目前開展編程課的情形。
“科技教育是樹小的特色教育。近年來,學校學生在全國科技類比賽成績優異。40余名學生在全國‘走近科學世界’比賽獲金獎,10名學生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大賽’‘全國青少年電子信息智能創新大賽’‘物聯網+無人駕駛編程’‘全國青少年人工智能創新挑戰賽’‘全國青少年科技模型網絡系列競賽’等大賽中獲得金獎。”黃玲對記者介紹說。
在實踐中體會科學之美、在教學中培養科學精神,重在實踐、激發興趣是科學教育的一條基本原則。
“為了培養學生科學興趣,做到學思結合、寓教于樂,學校積極拓展科學實踐活動。一方面‘請進來’,開展科學家精神進校園、科技節、科普大篷車等活動;另一方面‘走出去’,組織學生前往科學教育場所,進行場景式、體驗式科學實踐。”楊志渭介紹。
近年來,學校組織參加了央視科教頻道《實驗現場》欄目“科學大冒險”重慶科技館專場、重慶科技館“點亮科學夢想”之夜以及全國科技館聯合行動——“科技館里的科學課”等活動,讓學生切身體驗科技的魅力。“近距離觀察不同類型的飛機、制作飛機航模,各種各樣的活動讓我們大開眼界。”四年級學生易恬羽說,“我最喜歡的是VR(虛擬現實)體驗。戴上眼鏡以后,我仿佛成了一名機長,操作著復雜的儀表盤,翱翔天空。”
“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就要為他們提供更多手腦并用開展科學創新活動的機會。”黃玲表示,接下來,學校要持續推進科學教育課程改革,突出綜合性實踐性,增強實驗環節,著重提升學生實踐能力。(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楊國良)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