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環形山了。”“我看到月海了。”“老師,我的鏡頭怎么一片漆黑?”月上中天,在太行山深處的河北省邯鄲市涉縣鹿頭小學的操場上,一群小學生正在科學教師的指導下用天文望遠鏡觀測月球。
今年,涉縣實施了科學教育提質工程。縣教體局因地制宜,積極打造“科學課程+科學實驗+科學實踐+科學精神”四位一體科學教育新范式,以拓展學生的科學視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涉縣教體局專門成立了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領導小組,修訂完善學校考核評價方案,增加科學副校長聘任、實驗課開設、師生發明創造等項目考核權重,從宏觀層面為科學教育落地落實指明方向;尤其針對現實存在的各方面問題,做出了切實的應對舉措。
其中,針對課程整體不夠優化的問題,涉縣教體局注重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的內容互補,開設《茅嶺底水庫》《旱作石堰梯田》《太行山中草藥》《漳河溯源》等11門校本科學課程,有效實現科學教育與其他學科的融合貫通,增強了科學教育的實效性;針對實驗教學薄弱的問題,實施“科學儀器走出實驗室”專項行動,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驗設備和場地,確保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親自做一做、試一試;同時,還組織不同學段學科名師工作室,自主開發了26個耗材低、操作簡單、趣味性強的科學實驗,并開展科學親子實驗系列活動,讓學生和家長一起體驗科學帶來的樂趣。
“以前上課遇到實驗,就給學生播放演示實驗的視頻,學生看得懵懵懂懂,對原理理解不透徹,更談不上動手操作了。現在,我們開發了一些操作簡單、趣味性強的物理實驗,讓學生以組為單位,課內、課外都可以進行嘗試。”涉縣物理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李樹兵和團隊改進了“土制火箭”實驗后,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學習效果得到顯著提高。
鄉村學校科學教育資源不足是一個普遍存在的難題,怎么辦?
涉縣教體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本地太行山區獨特的地理風貌、氣候特征、農業生產等,開展以小種植、小養殖、小調查、小制作為主要內容的“四小”科學實踐活動,讓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增強好奇心、激發求知欲。
“老師讓我們寫一篇關于茅嶺底水庫的調查報告,通過實地參觀和查閱資料,我了解到原來水庫選址、水庫設計、水庫使用等方面蘊含著這么多的科學知識,長大了我也想當一個水利專家。”參加活動后,遼城小學六年級(2)班李伯涵說出了自己的志向。
此外,涉縣教體局還積極整合科協資源優勢,實施了科學家(精神)進校園行動。近期,該縣先后邀請12名科技工作者、86名理工科大學生走進中小學校開展科學家精神演講報告,并創新開展科普閱讀節、科技創新節等活動,潛移默化地讓科學的種子在孩子們心里生根發芽。
“中小學校是實施科學教育的主陣地,我們將進一步優化科學課程設置,加強科學教育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科學實踐活動努力培養大批具有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涉縣教體局局長秦海嶺說。(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周洪松)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