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朱天星 記者 甘甜)暑假伊始,江西省浮梁縣江村鄉誥峰村、橫峰縣蓮荷鄉楊家村文明實踐站先后迎來了一群朝氣蓬勃的大學生,他們是來自東華理工大學土木與建筑工程學院的學子。在這里,這群年輕人在為期一周的暑期文明實踐中深入當地,針對紅色基因傳承、傳統村落活化保護、人居環境改善等方面開展多種多樣的志愿服務、社會調研、安全教育,在鄉村振興的火熱實踐中彰顯青年擔當。
赭亭山保衛戰遺址矗立在上饒市橫峰縣信江河畔,在烈日下盡顯莊嚴肅穆。悠久豐富的紅色文化,是當地人最引以為豪的地方。在這片方志敏精神首創地和清貧精神發源地上,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能如數家珍地說出幾段紅色故事。
實踐隊成員從赭亭山山腳出發,在紅色精神的引領下,拾級而上。險峻的山勢訴說著那段沉重卻璀璨的歷史,也傳頌著先烈永不磨滅的革命精神。遙想當年戰斗場景,歷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再俯瞰湖塘等村落,想到這是先輩們用鮮血用生命筑就的,學生深受震撼。在遺址前,實踐隊成員們向革命烈士鞠躬默哀,傳承紅色記憶的堅定信念在無聲之中被反復吟誦。
“這些烈士犧牲時大多才20來歲。他們以短暫的一生,用熱血青春書寫了那一代青年的生命華章。”大二學生張皓然說,擅長短視頻制作的他,決定用手中的鏡頭講述紅色故事,通過年輕一代的視角表達自己的感觸。他說:“先烈們的事跡讓我深受觸動,作為年輕講述者,希望通過我的作品,講好青年革命者的故事,觸動和影響更多人。”
從有著“瓷源茶鄉”美譽的千年古縣浮梁,到“紅色省會”上饒橫峰,一個個傳統村落、一座座紅色古建筑如明珠散落,飛檐斗拱處,雕梁畫棟間,見證革命歷史,書寫悠悠歲月。但數百年來,有些磚木結構的建筑飽經風霜雨雪、暴曬,出現各種各樣的“病痛”,有的甚至因年久失修成為危房。
實踐團成員們參觀了國家級傳統古村落、省級紅色名村誥峰村,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嚴臺村,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前哨陣地楊家村等50余處歷史建筑。學生對紅色古建筑風格、歷史由來、院落布局、紅色故事、紅色人物以及建筑中展現的中華建筑美學景觀元素等進行了詳細記錄,拍攝照片累計800余張,獲取影像資料30G,完成問卷調查200余份。
針對所學專業,實踐隊成員們集思廣益,就紅色古建筑的墻體保護、修繕工作進行了相關的了解和認知,并分析探討了建筑巖土保護、土體結構受力、房屋頂部滲水治理等方面的問題。接下來,學生將利用專業優勢,從建筑活化、文化傳承、產業發展等方面為江西紅土地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議。回到學校后,學生還將利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通過建筑信息模型軟件(BIM),真實還原建筑風貌、內在結構樣式和文化元素,實現影像再現,以數字賦能江西傳統紅色村落保護與活化。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