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教育強國,基點在基礎教育。四川省堅持把推進基礎教育擴優提質作為建設教育強省、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具體行動,聚焦更加公平、更加優質,全面深化改革,積極夯實教育強省建設根基。
一、改革供給方式,優化資源配置
優化資源配置是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的現實要求,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客觀需要。四川現有基礎教育階段學校2.17萬所,在校學生1208.22萬人,教育規模大、學生人數多;加之四川有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第二大藏族聚居區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區,教育改革發展任務重、要求高。立足實際,我們深化資源供給方式改革,基礎教育財政性經費支出占全省教育財政性經費總支出的76.65%,自2020年起全面實施基礎教育學校優化布局調整,累計調整中小學(幼兒園)4644所、教學點4262個,城鎮學位、寄宿制學位、公辦幼兒園學位有效供給率達58.21%。學前教育財政性經費近3年年均增幅超過11.32%,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93.45%。普通高中建立了不低于1000元的生均公用經費基本標準,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4.38%。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標準達到6000元,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超過97%。積極落實教育部和省人民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備忘錄,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6.77%,6個縣(市、區)順利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驗收。加強對貧困地區、民族地區農村學校資源配置力度,推進“全面改薄”“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劃”“大小涼山彝區教育扶貧提升工程”等系列教育重大建設項目,有效縮小了城鄉、地區之間辦學條件差距。建檔立卡脫貧家庭學生輟學實現動態清零。深入推進基礎教育擴優提質,我們將進一步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落實教育支出責任和教育經費增長法定要求,鞏固完善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確?!皟蓚€只增不減”落實到位;在做大基礎教育優質資源“蛋糕”基礎上,提升資源配置的前瞻性、精準性和系統性,實施基礎教育資源配置提升工程,推進“十四五”學前教育、義務教育、縣域普通高中和特殊教育全面提升;建立縣域基礎教育學齡人口變化監測和報告機制,加強教育資源前瞻性布局,按照實際服務人口規模適配教育資源,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完善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公共服務網絡,擴大普通高中優質資源、推進多樣化發展;探索職普融通有效途徑,為學生發展提供更多成長成才通道。
二、改革辦學模式,提升治理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教育強國要堅持系統觀念,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改革辦學模式,是縮小教育的城鄉、區域、校際、群體差距的現實要求,是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教育需求、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的客觀需要。立足實際,我們順應經濟社會整體變革方向,深化辦學模式改革,積極推進學區制治理和集團化辦學,在全省183個縣(市、區)劃分縣域內義務教育學區732個、遴選1000所義務教育優質發展共同體領航學校,推動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設,激發辦學活力,著力構建良性互動、優勢互補的學區發展和學校發展關系。建立完善“省級招生管理平臺”,實現招生入學工作一網通辦,“公民同招”和免試就近入學全面落實,提前搶挖生源、跨區域掐尖招生、義務教育選拔招生現象有效控制。持續夯實“雙減”成效,作業總量和時長得到有效調控,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書面作業的學生占比由“雙減”前的54.12%提高到100%。實施綜合高中試點建設行動,推動部分中職學校和普通高中學校合并或轉設,整合現有辦學資源,辦好一批綜合高中。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的綜合高中課程體系,實現職普學籍互轉和學分互認,使學生能夠自主選擇接受職業教育或普通教育。深入推進基礎教育擴優提質,我們將進一步充分發揮教育評價指揮棒作用,持續開展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對標對表完成督導評估任務;堅持特教特辦,鼓勵20萬人口以上的縣辦好一所達到標準的特殊教育學校,適宜安置適齡殘疾兒童就近就便入學;不斷改善寄宿制學校、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和辦學能力,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加強縣域普通高中建設,著力擴大高中階段教育資源;鞏固深化“雙減”成果,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規范課后服務管理,拓寬實踐育人渠道;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學區制治理和集團化辦學,加快建設新優質學校,努力探索區域、學校間教學、教研緊密融合有效方式,實現內涵發展。
三、改革共享服務,推動數字賦能
教育數字化作為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的“倍增器”,能有效推動各種教育類型、資源、要素多元結合,打通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各環節,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為教育強國、教育強省建設提供有力支撐。立足實際,我們深化共享服務改革,著眼開辟“新賽道”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推進教育基礎平臺建設、深化智慧教育平臺應用,構建“四川云教”新型遠程教育教學模式,匯聚45所一流優質主播學校,上線課程資源18萬節,初步構建義務教育階段9大學科資源服務體系,惠及民族地區、偏遠地區1700余所薄弱學校,3萬余名教師跟隨省內優秀教師同步研修學習,43萬余名學生享受到省內優質教育資源,有效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賦能教育提質增效。深入推進基礎教育擴優提質,我們將進一步加大數字化戰略行動的投入力度,改善教育教學數字化環境,提升科技與教育融合的深度、廣度、效度,構建泛在、智慧的數字時代教育新形態;促進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科學研究深度融合,推進教育新基建,建強四川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和教育大數據中心,推動“四川云教”提質升級,形成云教聯盟多層級發展體系,實現優質資源均等化。
四、改革培育機制,建強師資隊伍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建設教育強國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造就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對于辦好基礎教育乃至整個國民教育至關重要。基礎教育擴優提質,教師隊伍首先要擴優提質。立足實際,我們深化教師培育機制改革,出臺教師培訓實施意見及項目、資金、機構、學員、學分管理辦法等“1+5”管理制度,建設15個省級教師培訓基地和165個教師教育實踐基地。深化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縣管校聘”改革,統籌調配、盤活區域優質教師資源。提升中小學特別是農村學校教職工編制配備標準,基礎教育專任教師本科以上學歷教師占70.7%。加強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帶頭人培養,推進中小學優秀黨組織書記和卓越校(園)長培養計劃,在全國率先實施省級學科領軍教師培養計劃。建強鄉村教師隊伍,實施“三區”人才支持計劃教師專項計劃、“組團式”幫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教育人才工作。深入推進基礎教育擴優提質,我們將進一步完善全鏈條、多層次、立體化的強師建設體系,完善師范生培養政策,進一步優化師資配置,加大音體美、理化生、心理健康等緊缺學科師資補充;根據人口和生源變化趨勢,動態調整教師編制,優化崗位設置管理;建立教師工資聯動增長機制,確保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進一步減輕中小學教師非教學負擔,讓校長靜心辦學、教師安心育人,營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
(余孝其 作者系四川省委教育工委書記,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
《人民教育》2024年第10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