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林煥新)為促進我國心理健康社會服務專業化發展,提高社會資源在心理健康領域的投入,8月27日,公益聯合·心理健康社會服務體系共建暨“向陽而生”項目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辦。活動由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與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聯合主辦。
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副理事長楊志媛表示,基金會將圍繞全人群尤其是兒童青少年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主動參與行業議題推動,發揮社會組織參與健康中國行動的應有作用,助力兒童青少年茁壯成長。她號召更多心理健康專家、企業、社會組織加入“向陽而生”項目,共同推動議題發展。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執行院長徐曉新表示,應立足國情,充分發揮政府部門、專業機構、社會組織等跨部門的力量,開展從預防到干預的全鏈條、綜合性的心理健康社會服務,以項目資助、行業研究、培訓賦能和社會倡導等方式共同構建心理健康社會服務體系,形成維護國民心理健康的完整屏障。
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黨委副書記姜雯就“心理健康促進,共建共享”作主旨發言。她指出,未來心理健康工作的開展,要提高專業水平重視行業服務規范,探索科技創新,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持續支持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發揮科普宣傳的價值引領作用。通過多形式的公益行動,發揮各方優勢,共建共享。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劉正奎圍繞“我國重點人群心理健康狀況與服務”分享。他認為,公益組織應加強主動健康服務,在科普宣傳、早期識別、心理支持、雙向轉介、以身示范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項目主管楊端介紹,“向陽而生”心理健康公益項目致力于打造國內首個心理健康公益產品的共建共享平臺。項目由“四個一”組成,即建立一個項目庫,每年發布一份行業報告,組織一期能力培訓并舉辦一場經驗交流會。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理事長王振耀表示,“向陽而生”項目是為了創建聯結并形成組織管理網絡,專業知識體系和社會服務體系,在社區、學校和家庭中發揮作用,推動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為幫助公眾能夠更加積極的認識心理問題,改善認知偏差,建議在用語上恰當表述以消除人們的恐懼心理,面對社會心理服務中的挑戰,需要融合技術、專業和服務資源。
活動現場發布了《2024兒童心理健康公益項目掃描報告》。報告指出,兒童心理健康公益項目中新成立項目占比高,主要針對小學和初中階段學生,重點關注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等兒童群體。項目多為預防促進類,康復類項目較為缺乏,多聚焦于影響兒童自身層面的保護性因素來促進兒童的心理成長(如提升兒童的社會情感能力或心理彈性),從家庭、學校、社區/社會層面保護性因素介入的項目相對較少。通過研究關注心理風險較高的兒童群體的項目,如流動兒童、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相關組織在心理健康服務層面大多仍處于早期探索階段,且項目發展水平差異較大。項目面臨的挑戰主要有資金匱乏、專業性亟待提升、落地困難、數字技術運用不足等,這些問題仍需多方共同努力來解決。
圓桌論壇以“看見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需求”為主題展開討論。
活動還為14家共建伙伴頒發證書,宣讀《“向陽而生”共建約定》。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