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龍角山村的田間地頭,與村里的伯伯聊農業生產,把課堂所學與實踐所見相互碰撞,拉近了我和家鄉的距離。”今年暑假,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2023級學生宮力邯有了一個全新的身份標簽,那就是學校在威海市乳山市育黎鎮龍角山村設立的鄉村振興驛站的科技專員。7月中旬,他滿懷憧憬與期待返回家鄉,開展駐村蹲點,服務鄉村振興。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暑期,像這樣的鄉村振興驛站,山東農業大學在山東省共建立了7000個。
2024年,學校將在山東省建設1萬個驛站,為驛站配備指導教師,聘任學生擔任驛站科技專員,師生深入鄉村基層,駐村蹲點服務,圍繞村里農業發展做課題、寫論文、送技術、辦實事,實打實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開展駐村蹲點,不斷練就興農本領
在熾熱的暑期,山東農業大學師生腳步不停、格外忙碌,683名指導教師、136個學生工作隊、1025名研究生、7000名學生科技專員駐守在全省7000個鄉村揮灑汗水,在鄉村振興驛站開展了不少于7天的駐村蹲點服務。
在濟南市萊蕪區桑園公社,藝術學院的李湘等8名學生自發組建“破繭成蝶實踐服務隊”,針對公社發展面臨的困境,提出親子樂園、桑樹采摘園、景觀節點保護等新思路;在濰坊市臨朐縣九山鎮大堯峪村,經管學院董俊杰深入了解了農作物的品種及生長特性,并幫助村民擴展小麥、玉米等作物的銷售渠道。
在農村,大棚、田間、果園、菜園等都成為青年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練就興農本領的“實踐課堂”,村民農戶、涉農負責人都是學生的“實踐導師”。“田間課堂”中,青年學生在泥土的摔打中,風吹日曬的歷練下,真正練就了服務鄉村的真本領,實現了鄉村發展與青年成長的“雙向奔赴”。
搭建線上線下平臺,科技助力鄉村振興
“有問題找專家,有疑惑請專家。”在臨沂市臨沭縣春山茶博園,山東農業大學資環學院李榮磊正與村委會干部和農戶圍坐在一起,研究著APP中的“推咨詢”“隨時問”“學農技”等功能模塊,讓村民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向農業生產專家尋求幫助。
這是山東農業大學設計開發的鄉村振興驛站APP,驛站村民、種植大戶等可以在平臺上及時掌握最新的農業生產、種植及銷售環節信息,隨時提問農業生產問題,與大數據、信息技術直接“牽手”。
目前,全省有2.8萬余名村民已注冊并使用系統,鄉村振興驛站APP逐漸成為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新武器”。
一群年輕人的到來,讓鄉村變得更加“熱鬧”起來。
在青島市平度市新河鎮的草編工廠,經濟管理學院(商學院)趙雨嘉和數智助農團隊的5名學生開展了一場“新河草編”鄉村振興驛站助農直播活動,助力當地發展“草編電商”;在棗莊市山亭區高莊村,藝術學院的秦存財通過“線上直播+線下銷售”相結合的方式助力當地花椒和紅薯銷售,給農產品插上“數字翅膀”;在萊西市南墅鎮南墅村,信息學院科技專員鄭一豪運用信息技術和專業優勢,記錄農作物生長狀況,及時將農民需求反饋給學校專家。
自活動開展以來,全校師生累計開展線上線下技術服務指導6532次,幫助解決作物、蔬菜生產、畜禽養殖等實際問題8160多個。
突出實踐育人,培養知農愛農人才
“在田間地頭與農戶交流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很多在實驗室里很難接觸到的農業生產最迫切的需求,這為我們開展科學研究、指導學生畢業課題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泰安市東平縣斑鳩店鎮西堂子村的大豆種植區調研時,該校農學院張大健教授正詳細記錄著農戶的問題和需求,在為鄉村送技術、解難題的同時,也為青年學生挖掘著新的研究課題。
據了解,山東農業大學要求指導教師利用驛站建設的有利契機,結合服務產業發展實際,主動發現、挖掘和推薦畢業選題素材,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選好畢業選題。
與此同時,學校梳理匯總建立選題題庫,按產業門類梳理形成產業選題項目庫,真正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實際上,今年6月,山東農業大學已經創新開展了“產區選題—產區實施—產區匯報”的畢業論文考核模式,鼓勵學生科技專員結合驛站建設,圍繞服務產業發展,提交服務鄉村產業發展報告和畢業成果報告,讓人才培養與鄉村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為鄉村振興培養更多知農愛農的新型人才。
“學校堅持把鄉村振興驛站建設納入人才培養環節,推動人才、科技、產業、生產與鄉村的有機融合,加快相應的教材體系建設和實踐課程改革,實現學生在田間地頭培養、課題在生產一線落實、成果在鄉村基層轉化,真正為鄉村全面振興、建設農業強國培養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農業人才。”山東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冷暢儉表示。(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魏海政 通訊員 王靜 張晨晨)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