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水養殖而言,水產種苗就是“芯片”。中國海洋大學“藍色種業”創新團隊先后培育并產業化櫛孔扇貝“蓬萊紅3號”“蓬萊紅4號”、海灣扇貝“海益豐11”等16個國家審定的水產新品種。最新數據顯示,學校構建的“育—繁—推”一體化現代種業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已經累計推廣600余萬畝,帶動海水養殖千億級產值。
作為國家重點建設的唯一綜合性海洋大學,建校百年來,中國海洋大學堅持以服務國家作為最高追求,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主動融入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歷史進程,為海洋強國建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落實“立德樹人”,賦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近日,由中國海洋大學慶祝建校100周年的獻禮之作,學校首創院線電影《逐浪之文圣常》預告片被廣為傳播。該劇是以我國海浪研究的開創者、物理海洋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文圣常生平事跡創作改編,立體呈現了文圣常獻身祖國海洋事業的光輝一生,展現了他堅定理想信念、謀海濟國、立言濟世的教師風范、科學精神和家國情懷。
“學校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推進教育教學的變革創新,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中外融通、文教融鑄,在打造人才培養的中國海洋大學模式上探索新路徑、開辟新境界,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和水平。”中國海洋大學黨委書記田輝表示。
學校著力升華教育理念,不斷提升人才培養核心地位;著力強化思想引領,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著力升級教育要素,高起點、高標準建設一流的課程、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師隊伍和一流的實踐項目;著力加強質量保障,不斷完善“管理組織-質量標準-監測評估-支持服務”四位一體的質保體系。
學校以海洋為主線,貫通了理、工、農、醫、文、經、管、法等各個學科,創建了獨具中國特色的綜合性涉海學科體系,為高水平復合型海洋人才培養提供了強力支撐。學校建成了覆蓋全面的涉海本科專業、碩博士學位點和博士后流動站,發揮海洋科技優勢,系統推進海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辦學百年來,學校先后為國家輸送了36萬余名優秀之才。畢業生中涌現出以中國現代海洋藥物學科的開拓者與奠基人管華詩為代表的16位海洋領域兩院院士、40%以上海洋領域國家杰青為代表的一批海洋科技領軍人才,以4任國家海洋局局長為代表的海洋管理骨干,為海洋強國建設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撐。
堅持“四個面向”,推動海洋科技自立自強
今年年初,美國氣象學會(AMS)公布了2024年度各大獎項及會士評選結果,嶗山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吳立新榮獲AMS海洋科學最高獎——Henry Stommel研究獎章,并同時被授予AMS會士。該獎被公認為全球物理海洋學家的最高榮譽,吳立新院士是該獎設立30年來首次獲此榮譽的亞洲海洋學家,彰顯了中國海洋學家在國際上與日俱增的影響力及領導力。
“中國海洋大學始終以全方位服務國家海洋事業為己任,持續加強有組織科研,為戰略科學家做好全方位保障,力爭產出更多原創性、引領性成果,為服務海洋強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中國海洋大學校長張峻峰如是說。
學校著力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打好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攻堅戰,提升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能力。
學校海洋科學專家團隊圍繞“全球氣候變化與海氣相互作用”這一國際前沿問題,以5000噸級新型深遠海綜合科考船“東方紅3”和“東方紅2”船等國之重器為載體,研發了全球最高分辨率的地球系統預測預估模型,實現了未來500年以上的氣候預估。
學校水產領域專家團隊針對水產良種創制、綠色海水養殖和海洋食物生產等方面的“卡脖子”難題,深入推進“藍色種業”“藍色糧倉”計劃、“21世紀海洋蛋白質計劃”,建立國際首個水產動物全基因組選育平臺,構建了國際上最大的水產養殖動物精準營養數據庫和海水魚精準營養配方體系,研制了一系列海水魚綠色高效配合飼料,有力推動了我國水產養殖業的轉型升級和健康可持續發展。
學校生命科學專家團隊為我國開發利用海洋生物資源開辟了新的領域,主持構建了全球最大的海洋纖毛蟲DNA庫,使我國成為國際海洋纖毛蟲研究中心;在國際上率先完成了扇貝基因組圖譜繪制,建立了全球最大、種類最多的基因組綜合數據庫,使我國成為掌握貝類基因資源最多的國家。
學校在一些關鍵領域從過去的全球“跟跑者”成為全球“并跑者”,如海洋工程技術裝備、海洋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海洋功能制品及藥物研發等。在另一些關鍵領域,如海洋動力系統與全球變化、水產種業與深遠海養殖技術、海洋空間安全與深海資源開發等,學校已成為全球的“領跑者”。
秉承“以工興海”,服務國家區域發展戰略
在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青島西海岸國家級新區,一座嶄新的大學校區——中國海洋大學西海岸校區已拔地而起,校區一期建設于2022年完成并投入使用,形成工程技術學科群集聚發展的良好態勢;二期建設正在積極推進,將成為學校服務國家戰略的新載體,服務山東省、青島市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新載體。
在中國海洋大學西海岸校區西南方向80余公里的地方,就是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的主要節點、“一帶一路”的重要樞紐——日照港。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為了爭取國家對日照港港址展開科學論證,中國海洋大學港口航道專業主要創辦人之一的侯國本先生聯合相關科學家積極上書建言,為日照港工程獲批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如今,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工程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華軍的帶領下,正秉承“以工興海”的精神繼續奮斗著。
這只是中國海洋大學堅持“立足青島、扎根齊魯、服務全國、面向世界、開放融合”的眾多案例之一。中國海洋大學始終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主動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統籌推進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深度推進“四鏈融合”,擴大高質量科技成果供給,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著力打造服務社會的中國海洋大學經驗。
學校與地方政府、行業頭部企業高質量共建的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藍色種業研究院、青島海洋食品營養與健康創新研究院、深圳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充分釋放學校優勢,服務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
學校瞄準全球海洋治理、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生態文明等國家重大戰略,加強有組織研究,積極發揮“藍色智庫”作用,為海洋強國建設和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中國海洋大學力量”。
“站在歷史新起點,面向百年新跨越,中國海洋大學將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融合發展,以新時代中國海洋大學范式為目標牽引,以新時代中國海洋大學工程為戰略支撐,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強大動力,努力推動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實現新躍升,奮力書寫‘強國建設,中國海洋大學有為’的嶄新篇章。”田輝表示。(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劉淼 通訊員 李華昌)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