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民族地區鞏固拓展教育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022XMZ033)的階段性成果。
摘要: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是國家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重點任務,但當前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我們可以從“立本”的資源配置、“立根”的學校建設以及“立生”的發展活力三個角度把握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內涵。通過政策梳理,可以發現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發展有“均衡”“優質”“發展”三個方面的政策導向。在此基礎上,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應從打破固有認知、增強文化互動、狠抓數字賦能等路徑展開實踐。
關鍵詞: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2023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快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是構建優質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誠然,民族地區義務教育事業經歷了普及初等義務教育、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實現縣域基本均衡三個階段,目前正處于促進優質均衡發展的第四個階段,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依然面臨一些現實困境,與東部地區、發達地區相比仍存在差距。為此,基于當前教育強國建設的需要,首先,必須闡明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基本內涵,了解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本質內核;其次,在宏觀上把握政策導向,了解國家在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過程中的工作部署;最后,有針對性地提出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實踐路徑,積極助力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基本內涵
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既要遵循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大方向,也要考慮民族地區的自身特點。具體來說,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基本內涵可從“立本”的資源配置、“立根”的學校建設以及“立生”的發展活力三個方面進行理解。
首先,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應以“立本”為前提,為民族地區提供實用性、適用性較強的資源配置。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需求不斷提升,要看到民族地區群眾對義務教育的內在需要,根據群眾所需擴大教育資源的供給容量,縮小區域間教育資源的差距,才能進一步促進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為了進一步實現民族地區義務教育資源合理有效配置,并且在民族地區進一步形成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合力,一方面,需要資源供給方結合實際情況,為民族地區教育提供充足、實用而有質量的發展資源;另一方面,需要充分發揮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凝聚作用,引導民族地區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對教育資源進行合理規劃,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率。
其次,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應以“立根”為基礎,為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創造特色性發展根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作為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凝聚起民族團結的磅礴力量?!蛾P于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意見》也在“加快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要求中明確提出,要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納入學校育人全過程。在此背景下,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必須高度重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并不斷提升其開展水平。同時,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發展可以將開發、利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資源作為發展基點之一,從特色學校建設、特色課程開發以及特色評價體系構建三個方面發力,高質量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并形成品牌。
最后,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應以“立生”為潛力,為民族地區義務教育激活共生、共贏以及個性發展的生機。一是通過“立生”發掘內部動力。教育幫扶對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民族地區義務教育要持續發展不能始終依賴幫扶,還要發掘內生動力。因此,民族地區義務教育需要不斷激發自身發展潛力,以更好地實現優質均衡發展。二是實現共生與共贏發展。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應有之義。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不是某個民族地區的發展,也不是所有民族地區平均發展,而是應該在義務教育發展過程中,實現民族地區全面優質均衡,以此促進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目標的實現。三是促進個體成長。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要根據自身情況特點選擇合適的路徑,落實因材施教的發展理念,為個體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成長規劃。
由此可見,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具有持續性、階段性和個性化的特點,在發展過程中,不僅要積極落實在均衡中發展、在發展中提質的目標,還要在資源合理配置、特色發展和共生式發展中由表及里地豐富優質均衡的發展內涵。
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政策導向
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一直都是國家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重點。從國家整體戰略角度出發,仔細梳理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政策思路與行動歷程,可以發揮政策導向對促進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作用。
隨著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穩步推進,各級行政部門積極響應,政策也在進一步細化中得到落實。
一是進行資源輸送以促進均衡。通過努力,民族地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民族地區教育水平得到明顯提升、教育公平取得較大進展以及受教育程度穩步提升等。[1]但受歷史、自然條件以及經濟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在辦學水平、師資隊伍質量以及治理能力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頂層謀劃應采取橫向和縱向共同推進的策略,縮小區域教育差距:一方面,在橫向上加強對口支援,完善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機制;另一方面,在縱向上以政策為導向,在教育資源配置上向民族地區傾斜,在充分考慮教育資源的供給結構和人民群眾滿意度的基礎上進行合理安排。這些措施可以積極促進教育公平,為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是進行資源轉化以實現優質。教育資源配置量與教育質量不存在必然的正相關,教育發展的硬件達標不一定能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只有對教育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和轉化,才能使投入的人力、物力和時間充分發揮出效用。2023年,教育部等多部門在《關于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的意見》中強調,要實施義務教育強校提質行動,加快優質均衡發展。這項行動可以積極推動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在充分獲取資源的基礎上,對外部資源和自身資源進行有效轉化,進而促進質的提升。
三是進行資源創生以促進發展。2015年,國務院在《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中強調,“發揮中央統籌支持作用,加大中東部地區對口支援力度,激發民族地區內生潛力”。教育是一項長期發展的事業,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并不是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發展的終點,而是其發展的轉折點。雖然目前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各種幫扶力量的支持,但這并不是民族地區義務教育持續發展的最優解,民族地區義務教育要在優質均衡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把握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結合民族地區自身優勢,創生特色教育資源,發展特色課程,使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充分體現自身發展優勢。
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在頂層謀劃上已有了成熟的框架體系,對于教育資源的分配和利用有恰當的方法和明確的方向。合理使用方法、準確把握方向,有利于民族地區義務教育更好地開展優質均衡發展的相關工作。
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實踐路向
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不僅關乎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建立,更關乎國家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發展以及建設教育強國目標的實現。因此,促進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要充分調動社會各方的力量。具體來說,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實踐需要從以下三點展開。
第一,打破固有認知,促進多元主體共同發力。為了促進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從宏觀到微觀、理論到實踐,不同教育主體都應轉變其對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的固有認知。一方面,頂層設計的認知要重塑。要摒棄“民族地區等同于欠發達地區”的看法,充分認識到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的發展潛力和特色優勢。另一方面,基層實踐認知要重塑。對民族地區學校管理者、教師、家長等實踐者來說,要轉變以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與我無關”的認知,形成“與我有關”的自覺,積極投入到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發展之中。只有各教育主體對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的現狀、發展困境和努力方向都充分了解、熟悉,才能促使多方主體真正做到融合育人、協同育人,進而共同促進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第二,增強文化互動,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校園、進教材、入人心。中國是統一多民族國家,隨著城市化發展、人口流動不斷增加,民族間在經濟、文化、情感等方面形成互融互通的發展樣態。[2]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和發展的歷史留給我們大量的文化資源,可以支持民族地區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在進一步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中,挖掘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特色資源。一方面,在宏觀上以文化為中介,建立各民族之間溝通的橋梁。在文化傳承發展的過程中,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此,各區域需要辦好文化活動及節日,并打造相應的研學基地,使各民族學生可以共同學習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另一方面,在微觀上推進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是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特色發展的重要潛力點。因此,學校不僅要加強文化建設,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校園基地,開展相關校園活動,還要提高教師教學能力,提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開展水平,推動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第三,狠抓數字賦能,縮小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發展差距。抓住數字教育的發展契機,助力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首先,以信息技術為基礎,建立資源互通、共享機制,以此實現民族地區區域間以及城鄉間資源雙向互通,[3]彌補民族地區教育資源的不足。同時,在技術平臺的支撐下,民族地區教育資源也應向更加開放、共享的方向發展,民族地區各區域間可以借助信息化平臺互相分享自身優秀經驗,促進深度合作交流。其次,利用數字教育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民族地區義務教育質量。教師要積極提升數字教育實施水平,把數字技術深度融入教學過程中,以更好地創設教學情境、輔助學生深入理解教學內容,以及精準分析學生學習情況。這樣做,既可以減輕教師負擔,也可以提升教學質量。最后,借助大數據平臺,建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資源庫,推進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民族地區的學校可以將優秀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教學活動、教研活動和校園活動資源上傳到數字服務平臺,相互溝通、借鑒,為進一步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提供助力。
要充分尊重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的發展實際,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數字技術為手段,充分發揮民族地區特色,實現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吳霓,魏曉東.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民族教育發展的成就與展望[J].中國民族教育.2022(7—8).
[2]袁梅.從“嵌入”到“互嵌”:民族地區教育對口支援范式的轉型[J].民族研究,2022(6).
[3]王孔敬.重慶民族地區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現狀、戰略與意義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0(4).
(作者杜尚榮、李艷單位系貴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張娜單位系北京智慧云教育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單笑斐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