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魏海政 通訊員 孫立偉)日前,在日照職業技術學院黑陶大師工作室、黑陶燒制技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平臺的陶藝實訓室,中國紅綠彩瓷技藝傳承人盧秋敏,正在帶領學生研發黑陶等陶瓷非遺的文創產品,讓古老的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實現技能和文化的雙重傳承。
“學生在課業結束時,可以呈現出既有傳統非遺積淀、又有現代設計感的新型設計產品。”盧秋敏說。山東日照的紅綠彩瓷繪最早可追溯至宋金時期。為了提升對紅綠彩瓷繪技藝教學創作水平,盧秋敏多次赴景德鎮研學,并與陶瓷工廠合作開發非遺文創產品,讓學生掌握從泥料準備到燒制完成的全過程。近年來,盧秋敏已培養二十余名陶瓷技藝傳承人。師生還將日照黑陶文化融入產品創新設計,圍繞日照黑陶創立“日知禮”品牌,與企業合作打造黑陶文創產品設計研發平臺,依托創新創業團隊孵化、各類體驗型活動,廣泛開展黑陶文化傳播。
日照職業技術學院深入探索非遺活態傳承新路徑,培養了各行各業一批批年輕的非遺技藝傳承人。近年來,日照職業技術學院以職業教育“五金”建設為抓手,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非遺技藝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專業課程和實踐活動,通過開設校本課程、開發活頁教材和編寫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讀本等途徑,推動了“技能+文化”的雙重傳承。
同為“指尖上的技藝”,該校非遺傳承人申坤老師則專注研修大漆藝術,不僅打造《漆藝之美》等非遺傳承在線課程,還創辦了坤元文化創意工作室,帶領學生健全了該項非遺藝術的課程體系,推動了大漆工藝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創作作品入選亞洲漆藝交流展并應邀赴緬甸參展,十余名學生的作品在大賽中獲獎,彰顯了大漆技藝傳承的新生力量。
為更好傳承發展傳統非遺技藝,大力培育陶瓷、大漆等手工技藝項目,學校不僅培養了一支專職教師隊伍,還通過引進專業的傳統文化研究人員、藝術家、傳承人等,增強教師隊伍的專業性。外聘教師日照手捏壺第三代技藝傳承人朱時曉已從事手捏壺制作工藝二十余年,自2017年開始,也被請到學校教授學生制作手捏壺等傳統技藝。
截至目前,該校已開設《日照黑陶》《茶文化學》等專業非遺傳承課程二十余門,以線上線下方式授課超500課時,共有五十多位工藝美術大師走進學校,推動培育非遺傳承基地二十余處,傳承創新工作體系初步形成。
同樣作為優秀傳統民間文化活態傳承的樣板,茶是承載歷史和文化的“中國名片”,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在2022年被列入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
日照盛產綠茶,該校教師梁青長期擔任日照市茶文化與茶產業研究基地負責人,不僅帶領學生研究茶的生產制作,還將茶文化融入現代生活,致力于讓古老的茶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在師生團隊的推動下,該校不僅與當地茶企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為茶企提供茶葉栽培、加工、審評以及茶藝方面的培訓和技術指導,還與企業共建“茶產業協同創新中心”,建設了魯茶技藝技能傳承平臺和梁青名師工作室,平均每年開展基層科技培訓六十余次,在線服務三十多場,累計培訓人數1萬多人。
通過不斷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途徑、載體以及教育方式的研究與探索,日照職業技術學院逐步搭建起了“技藝+產業”的橋梁,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模式。
日前在日職藝術館展出的一批極具創意的陶瓷、捏塑、大漆等工藝品,均由該校專業教師帶領學生或學校聘請的非遺傳承人創作,藝術館也成了學校將傳統工藝融入美育課程體系,深入挖掘傳統工藝文化內涵并為其注入時代精神的美育基地。此外,“山東手造進校園”“文化市集”等美育活動,非遺漆扇制作等傳統文化元素集中在學校各類文化活動中的呈現,也推動了傳統文化的活態傳承。
此外,日照職業技術學院還建立了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社科研究基地、傳統文化創作實踐基地,組建文化傳承與大師工作室與工作坊,成立傳承項目傳習所與社團,為學生提供創業平臺和創新發展新路徑。截至目前,已成立非遺文化傳承、手工技藝社團11個,建立10處技能大師工作室,15個非遺傳承項目成功落地,特色鮮明的非遺技藝傳承體系正在逐步形成。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