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開學,湖北仙桃市胡場鎮第二小學出現了學生“回流”現象。這學期有30多名學生從城區回到鎮上就讀。漂亮的教學樓、實驗室,標準運動場,花香四溢的美麗校園……這所農村學校安裝了智慧黑板、護眼燈,條件比很多城區學校都要好。
“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家長開心、放心,孩子們也陽光、自信。”校長鄭超軍說。胡場鎮二小的變化,是仙桃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縮影。
“起點”同步,讓每個孩子上學機會均等
“動動手指,提交相關資料,孩子的電子入學通知書就發過來了,真是太方便了。”今年秋季開學日,小學新生家長呂珊,在朋友圈曬出剛收到的入學通知書。
孩子上學是每個家庭的大事。今年秋季開學前,仙桃市民辦學校采用“電腦隨機派位”制度,市紀委監委和市公證處工作人員全程監督、現場公證,媒體同步直播,20多萬網民網絡圍觀。大屏上,隨著串串數字跳躍、滾動,仙桃市榮懷學校、仙源學校、仙桃市第一中學3校錄取學生的名單新鮮出爐。
“派位過程公開透明,我的小孩雖然沒能搖上號,但我沒有意見。”參與搖號的學生家長劉先榮說。
為保證更多的孩子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省級示范高中仙桃中學實行鄉鎮單列,確保招生計劃的30%招錄鄉鎮生源學生。仙桃中學、仙桃市八中、仙桃實驗高中、漢江中學4所城區高中,每校單列50名農村專項生計劃,單獨招錄鄉鎮生源學生,促進城鄉教育朝著優質均衡的方向邁進。
今年仙桃特校招收了131名特殊孩子,充分保障每個孩子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在特校,教師除了傳授課本知識,更多的是進行心理健康疏導、身體康復訓練,并指導家長訓練技巧。“我們把這些孩子稱為‘來自星星的孩子’,每當目送‘星星’回到普通學校,我們打心眼里高興。”
服務發展,特事特辦。今年,仙桃市教育局“特批”了57名外資企業高管、高技術人才子女入學,“新仙桃人”享受與本地戶籍子女同等入學待遇。2025年,仙桃市教育局將放寬北城小學招生入學條件,實施城區小學畢業生在城區公辦初中就讀的兜底政策,推行“長幼隨學”政策等系列招生政策,讓教育公平惠及更多市民。
機會均等,讓每名教師都有舞臺出彩
9月10日晚,仙桃市融媒體中心演播大廳燈火燦爛。仙桃市慶祝第40個教師節頒獎典禮在這里舉行。今年,仙桃首次頒發“光榮從教40年”榮譽證書,為211位在三尺講臺辛勤工作了40年的在職教師,獻上誠摯的敬意與美好的祝福。
仙桃三中教師楊云平躬耕教壇42年,曾先后獲評“湖北省骨干教師”“湖北省首屆優秀語文教師”,兩次獲評“仙桃市初中語文學科帶頭人”。他從剅河鎮何臺村小學教師起步,40多年默默耕耘,成長為正高級教師,教育公平的力量在他身上得到集中體現。
教育公平,教師既是見證者,也是當事人。
市實驗小學教師安靜,去年通過了高級教師職稱評審。她在體育專業教師崗位堅守37年,其間,下鄉支教4年。“同事可以給你打分,自己也可打分,很透明。”她直言自己享受到了教育公平的“福利”。
公開遴選農村教師進城,是仙桃實現教育公平的創新探索。3年來,仙桃市教育局共公開遴選550名農村教師進城任教。
“教育人事工作有剛性制度規定,規范地執行就是最好的公平。”市教育局人事科科長何敏表示。
今年29歲的孫圳是外地人,在剅河鎮中心小學任教6年,今年通過遴選考試進入市實驗三小。
7月22日參加統一考試,第二天成績揭曉,26日通知選崗,孫圳以排名第三的成績,選到了心儀的學校。
“教師考生坐在會議室里,大屏幕左邊是學校,右邊是崗位人數。現場按照成績排名選崗,現場開調令。原以為比登天還難的進城,沒想到會如此輕松。”談起當時選崗的情景,孫圳感嘆“幸福來得太突然”。
城鄉同行,讓孩子們在家門口上好學
“同學們,我們的開學第一課,去橘園。”9月1日,陳場一小,三年級200多名學生的課桌上,多了一本新教材——《橙黃橘綠》。當天,孩子們拿著新課本,去橘園上了開學第一課。
這是教聯體牽頭校——沔州學校幫助開發的課程,分橘之源、橘之生、橘之果、橘之頌等板塊,極具地方特色。沔州學校辦公室主任嚴方麗說:“我們將地域文化、生存體驗、素質拓展、科學實踐、專題教育等實踐教育課程引入課堂,讓孩子們擁有更多的體驗和收獲。”
推動教聯體建設是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的重要舉措。
目前,仙桃市義務教育階段已組建25個教聯體,其中省級示范性教聯體2個,教聯體覆蓋面達到100%。所有公辦園全部納入5個總園制管理。在教聯體內,教師隊伍共用共管,教學教研共建共研,學生活動共聯共學。城鄉教育均衡發展開足馬力推進,實現讓更多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
在毛嘴一小,沔陽小學教師肖敏正在給學生上音樂課,歌曲欣賞、演唱,再穿插文化背景介紹,同學們聽得興致盎然。她為毛嘴一小三年級學生編排的課桌舞,在全市課桌舞大賽中獲獎。
做好教育公平這篇大文章,是各地的“必答題”。仙桃市教育局主要負責人表示,仙桃將以打造區域教育中心為目標,不斷提升教育公共服務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眾。(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特約通訊員 毛蓉)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