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程墨 通訊員 李秋璇 李勝杰)如何為石油管道除“栓”是一道世界性難題,近日,長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師生團隊交出的除“栓”答案,一舉斬獲第十四屆“挑戰杯”決賽金獎。
據介紹,在石油開采后,從地下輸送到地面的過程中,由于石油成分復雜,常在流動過程中析出碳酸鈣、蠟質、碳酸鎂、硫酸鋇,以及沙礫等成分,這些成分的流動堵塞極易在管道內壁結成厚厚的污垢。
2017年,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相關領導專家在某重大專項技術交流會議期間,提出擬開展我國海上智能清管器開發及其相關基礎理論研究的計劃,并希望長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等院校團隊盡快進行相關技術預研。
團隊指導教師、長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副教授孫巧雷介紹道,“早在2008年,學院就與長慶油田開展了類似的合作,且延續至今,為項目的后續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開發過程仍然困難重重。管道類別多;管內壁附著物讓其孔徑大小和走向“變幻莫測”,極易形成卡阻;石油的易燃性要求設備不能帶電,如何為其提供動力?這些都是擺在團隊面前的巨大挑戰。
在實驗室,記者看到了多個不同設計階段的智能清管器設備模型和實物。“前前后后有三批25名學生加入清管器項目研究。”孫巧雷介紹。此次獲獎的第三批學生由來自機械工程學院、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的15名同學組成。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團隊成員個個身懷絕技,他們發揮各自優勢,在合作與學習中不斷推動項目發展。
“團隊的傳承,團隊成員的密切配合,學校的大力支持,為成果的突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管內不能帶電,團隊就采用小型防爆電池,或使用渦輪轉矩提供動力;輸油管類別多樣,他們就設計不同尺寸……一個又一個難題在團隊師生的共同努力下被各個擊破。
“三批學生都為項目貢獻了力量。”“第二批成員李樂勤,學習能力強,會使用多種專業軟件,還自組裝了實驗室第一臺3D打印機;成員紀海濤則對項目技術爛熟于心……‘挑戰杯’備賽的最后一個月,大家經常就技術方案、答辯PPT等討論到深夜。”談起自己的學生,孫巧雷充滿自豪。
正是這樣一個團隊,在經歷了無數次推倒重來后,一款“智能可變徑油氣管道清潔檢測機器人”站上了“挑戰杯”的舞臺。
據悉,項目自正式啟動以來,該團隊總共申請獲批專利十多項,軟件著作權6項,發表核心以上論文9篇。從初創到成熟,團隊每個成員也都收獲滿滿。幾乎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排名第1的專利或論文,7人次獲得了國家獎學金。而之前已經畢業考研的學生中,復試無一人被刷,多名成員先后被保送到北京工業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院校。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