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著眼提高創新能力,優化高等教育布局”,明確“建設教育強國”的發展目標和“以教育強國建設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路徑。高等學校是區域知識技術創新、文化傳承更新的核心組織,要結合國家戰略需求和所在區域資源稟賦找準自身定位,通過高素質人才培養、特色學科驅動、科創資源整合、國際交流合作等多樣化舉措,引領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服務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高等學校要立足國家賦予的服務區域發展使命超前布局,預測明日之需培養今日之才。要聯合重點行業、特色產業、龍頭企業,“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把一般性理論傳授、專業素質培養與區域社會產業特殊需求結合,在農業、工程、醫藥、人文社會等各教育領域,強化人才培養過程和社會產業實踐的深度融合,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立德樹人新體系。高等學校還要結合區域特殊的自然條件、歷史文化、民族結構等,有針對性地開展社區教育、美育勞育,促進地方性知識的生成,讓學習者通過親身體驗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的理解和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高等學校要緊扣國家戰略、區域發展定位與重大科技需求開展學科建設。要以解決實踐問題為起點,凝練若干重大科學問題與工程技術難題,促進特色方向和跨學科領域研究,帶動基礎學科原始創新,催生交叉學科,在主動謀劃科教創新服務未來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高等學校應結合快速涌現的新技術、新業態,聚焦重點應用場景,思考協同創新的新形式,探索大項目、大平臺、大團隊新的突破路徑,構建學科新的業務載體和組織載體。高等學校還要在機制創新和制度保障的基礎上全面推進開放辦學,積極建設服務型大學、創業型大學,構建新型產學研融合生態圈,探索區域與高校全要素協同,創新高質量發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機制,打造深度融合、互促共生、共建共贏的學科發展新模式。
高等學校要成為區域科創資源整合中心,深度服務地方治理體系改革。要聯合政府、公共組織、行業企業等多元主體,協同建設面向產業關鍵共性技術問題的科教產一體化共享平臺,為當地企業技術革新提供硬件、人才、管理體系化服務。建設面向社區的文化交流服務中心,為地區特色文化收集整理、綜合保護和活態傳承賦能。建設面向公共決策的數智中心和智庫團體,促進地方治理模式更新,為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社會綜合改革等公共事務治理提供專業支撐。在資源整合過程中,地方高等學校要從單純提供創新產品到深度參與區域治理體系改革,與政府、產業的關系從單向輸入輸出到雙向互動再到多向融合,不斷豐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路徑。
高等學校要深入推動高水平國際合作交流,以教育對外開放帶動區域改革開放。要緊密聯系特殊的區位特征主動作為,以項目合作、人員互聘、標準互認、資源共享等多種途徑拓展國際交流,在人類文明的交流互鑒中提升辦學實力和區域國際影響力。要充分發揮我國在數字技術等方面的優勢,通過教育數字化打破地理限制、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教育質量,推動形成教育—科技—產業全球協同發展新范式。在“全球南方”背景下,高等學校在國際合作交流中還應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注重與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協同發展攜手共進,搭建創新驅動發展的橋梁,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實踐動力。
【作者駱清銘:中國科學院院士、海南大學校長】
(原載2025年第3/4期《中國高等教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