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國際合作部門職能的變遷,從側面反映了中國高校發展,尤其是國際化發展的歷程。進入第二輪“雙一流”建設的新階段,中國高校發展的宏觀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高校國際合作部門承載了主管部門、高校自身和社會持續深化國際化發展的期望。進入“深水區”的大學國際化內涵式發展也對大學國際合作部門的職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職能轉型成為很多大學國際合作部門的主動選擇,南方科技大學在這方面做出了自己的探索。
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左二)參加2024年粵港澳高校聯盟年會暨大學校長論壇
高校國際合作部門職責發展
中國高校的國際合作交流始于新中國成立初期。受當時國際關系影響,中國高校主要面向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展開國際合作交流。這一時期,高校國際合作部門的骨干是以懂外語尤其是以懂俄語的人員構成,其主要職責就是根據上級要求完成有關合作,自主性不強,國際合作交流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
改革開放后,中國高校開始著眼于自身定位,主動而有選擇性地將國際化理念融入學校的教學、科研和日常運作等活動之中。通過包括師生國際流動、國際期刊發表、中外合作辦學等在內的一系列國際化活動,高校逐漸轉向主動作為,開始國際化戰略的初步嘗試。這一時期,高校國際合作部門的工作人員仍以懂外語的人為主,由于英語是世界通用語言,越來越多的英語人才加入高校國際合作部門,其主要職責除了完成上級領導的各項要求,也開始自主探尋國際合作交流機會。高校國際合作交流的主體性開始覺醒,自主性開始發揮作用,國際合作交流水平有一定提升。
“雙一流”建設以來,中國高校國際合作交流活力得以真正釋放。各高校自主性全面覺醒,國際合作交流布局不斷優化,高校“朋友圈”不斷擴大。為滿足“雙一流”建設快速發展需要,各高校國際合作交流速度迅猛提升。通過國際合作交流,高校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快推進全方位開放。通過參與全球教育治理,中國高校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這一時期,高校國際合作部門的人員結構開始多樣化,既有語言類的,也有其他學科背景出身的,不少高校開始選聘具有專業背景的教授擔任國際合作部門負責人,有的高校甚至選聘了具有國外知名高校管理經驗的人才負責國際合作交流工作。一大批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興起,促進了中國高校的國際化辦學。各高校國際合作部門的主要職責是負責學校國際化的戰略設計和具體實施,但各高校國際化戰略設計共性多、個性少,全校協同性還不強,院系主動作為不夠。
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高校發展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PEST)環境正發生著深刻變化。國際上,民粹主義、霸權主義抬頭,以國家安全為借口的意識形態斗爭蔓延到教育、科技等國際合作領域,影響著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高校的國際合作交流。受國際經濟與貿易受阻、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等因素影響,各國用于國際合作交流的經費都有縮減趨勢,單邊主義和自我封閉也有所抬頭,國際合作交流動力不足。從社會發展需求來說,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已經普遍形成共識,開放合作是推動新時代教育變革創新的關鍵要素,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內在要求,人民群眾也希望通過更多更好的國際合作交流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大數據、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普及應用為中國高校新時代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同時,對新技術的迅猛發展準備不足,也為高校未來的發展帶來了新挑戰。
新時代中國高校國際合作部門如何作為
在國內外深刻變化的影響下,中國高校在高速國際化發展進程中面臨一些共性問題。第一,在動蕩的世界局勢下,如何能持續提升中國高校的國際聲譽?第二,在全球人才流動受阻、個別國家針對中國的打壓造成的寒蟬效應下,中國高校如何留住現有的高水平國際人才,又如何持續引進高水平人才?第三,在國際合作交流越來越困難的當下,大學要堅定走國際化發展之路,如何激發師生的國際合作交流內生動力?第四,進入深水區的大學國際化發展必然是以院系為主導,作為職能部門的國際合作部門如何轉型,以適應新時代中國高校發展要求?
面對這些挑戰,大學國際合作部門該如何作為?第一,國際合作部門應深入研究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趨勢,于動蕩的全球局勢中找到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規律和態勢。世界一流大學往往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方面作出了影響世界的貢獻。在對標、追趕甚至引領世界一流高校的過程中,中國高校要在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的格局下培養全球英才、解決全球重大挑戰、做好前沿科研、為造福人類社會福祉服務。
第二,根據全球發展態勢,制訂更加明晰的大學發展戰略,確保高校的國際化在正確的軌道上行穩致遠。中國每所大學都是獨立的存在,有的學科齊全,有的特色鮮明,有的歷史厚重,有的奮起直追。各高校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訂符合校情的發展戰略。
第三,依據每所學校自身的國際化發展戰略,制訂可量化的質量評估標準,以質量評估為導向,和院系一起落實好高校的國際化發展戰略。國際化發展戰略的落實源于清晰的評估標準。新時代,我們不能停留在定性描述階段,要根據每所學校的實際情況,加強過程評估,推進學校工作。例如,有的學校在人才引進方面需要多下功夫,人才引進就可以成為重點評估指標;有的學校國際合作論文數量和質量偏低,可以通過質量評估分析原因、尋找對策,找到高質量提升國際合作論文比重的最優辦法。
第四,根據新時代發展需要,優化國際合作部門組織結構和人員構成。新時代國際合作部門組織結構并無統一模式,能高效推動、協同好全校一起發力的模式就是好模式。由于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服務的精準化要求,國際合作部門要當好院系國際合作交流咨詢師和服務員,做好高質量的服務,員工在學科、學緣等方面要具有多樣性。要在招聘、培訓和考核方面發揮國際合作部門的員工作為人力資本的作用。
最后,利用大數據、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術做好新時代大學國際聲譽提升等工作。要充分利用好國內和國外社交平臺,既要善用國內的微信、微博,也要用好Tiktok、領英、Facebook、YouTube和X(原Twitter)等國外用戶常用的平臺。
在南方科技大學舉行的哈佛商學院“教學與案例教學法”(TeachingandtheCaseMethod)培訓項目中,案例教學專家WillisEmmons向各高校教師代表傳授經驗
南方科技大學的實踐探索
近年來,南方科技大學(簡稱“南科大”)國際合作部在深入推動高校的國際化發展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實踐探索,主要圍繞優化人員結構、研究發展態勢、制定發展戰略、設定評估標準、利用信息技術、建設國際校園、提升國際影響力等展開。
在組織結構和人員選用方面,我們招聘了來自海內外不同學科背景的人才進入國際合作部工作,他們當中既有人文社科類畢業生,也有數學、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統、統計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環境學等學科背景的人員。我們大力開展信息化建設,對全校的外事工作人員開展多輪次的培訓,培訓既包含外事政策和業務方面內容,也包括如何使用人工智能技術高效便捷開展國際合作交流工作。我們定期研究世界一流高校的發展動態,針對南科大的發展現狀向學校決策層提交研究報告。在反復討論、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我們制定了《南方科技大學新時代國際合作交流行動方案(2023-2025)》(簡稱“南科國際二十條”),作為學校的國際化發展戰略。每年,我們撰寫全校國際化發展質量評估報告,評估我們關注的發展短板是否得以改進,優勢和特色是否在繼續保持和發揚,各院系的國際化特色發展和學校國際化發展戰略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為了讓南科大師生感受到開放、友好、多元的國際化校園,我們積極開展雙語校園建設活動,幫助國際學生成立專門的社團組織,參與校園治理,讓全體師生感受到校園濃濃的國際化氛圍,讓國際人才愿意來南科大,愿意留在南科大。我們分學科向國際同行定期發送南科大學者的最新科研成果,確保南科大在國際學術圈的活躍度,提升了南科大的美譽度。我們利用國際上廣受青少年喜愛的社交媒體和大數據平臺傳播南科大好聲音、好故事。通過上述實踐,南科大國際合作部為學校的國際化發展起到了重研究、當參謀、定標準、做咨詢、強隊伍、善技術、留人才的重要作用,提升了南科大的國際影響力。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百年變局加速演進。面向未來,中國高校的國際合作部門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自覺把黨的全面領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到高校國際合作交流各領域全過程。國際合作部門要扎根中國大地、立足中國國情,為各高校構建面向全球的教育伙伴關系,從而全面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的世界影響力。要在統籌發展和安全的前提下加強高校國際合作交流,不斷完善高校外事管理體系,確保新時代高校國際化發展行穩致遠。(作者 陳浩系南方科技大學國際合作部常務副部長。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來源:《神州學人》(2025年第3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