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中小學教師AI教學能力發展的路徑探索

發布時間:2025-03-21 作者:劉淼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人民教育》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技術的不斷發展,將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引入教育、提高師生的數字素養與技能成為基礎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新一代人工智能本身是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學生的技術素養和創新思維能力大有裨益。同時,人工智能的引入可以提供和增強個性化學習體驗、提供更加公平的學習機會,幫助教師自動化并優化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效率,更好地適應未來教育的需求。因此,中小學開始在學校數字化建設和人工智能應用方面進行投入,在新的形勢下,對教師數字素養尤其是AI教學能力發展必然會有更高要求。

中小學教師AI教學能力發展的國內外現狀

在國際上,許多發達國家采取政策激勵措施和提供財政援助,鼓勵教師提升人工智能素養。例如,法國、斯洛文尼亞、意大利、愛爾蘭和盧森堡聯合實施教師人工智能項目(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and by teachers,AI4T),旨在通過慕課、教科書和混合培訓課程等多種方式為教師量身定制培訓課程,幫助教師掌握人工智能在教育中應用的方法。[1] 美國一些州通過立法,要求學校為教師提供人工智能相關的專業發展培訓。歐盟也發布了“人工智能教育戰略”,[2] 旨在提高教師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教學能力。

我國中小學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發展勢頭迅猛。一些學校已經開始探索人工智能教育模式,通過校企合作、課程改革等方式,為教師提供人工智能教學的實踐平臺。[3][4][5] 同時,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等在線平臺也提供了豐富的人工智能教學資源和培訓課程,幫助教師提升AI教學能力。

同時,很多中小學在推進教師AI教學能力發展方面仍面臨一些挑戰。例如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不足,使得一些地區和學校的教師難以獲得高質量的人工智能教學相關培訓和提升;教師自身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參差不齊;人工智能教育的評估體系仍然處于構建和完善之中;等等。

標準引領下的教師AI教學能力發展框架

中小學教師推進AI教學能力發展的實踐路徑是一個復雜而多維的課題。作為教師教學能力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的綜合體現,教師AI教學能力是對原有教師信息素養的轉型升級。[6]

在國際上,歐盟2017年提出《歐盟教育工作者數字勝任力框架》(European Framework for the Digital Competence of Educators),[7] 開發相應的教師數字素養培訓課程及在線自評工具,建立集標準引領、過程培養、能力測評于一體的教師數字素養培養機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24年發布《教師人工智能能力框架》(AI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Teachers),[8] 從“以人為本的思維方式”“人工智能的倫理”“人工智能基礎知識和應用技能”“人工智能與教學法”“用于專業學習的人工智能”五個維度和“獲得”“深化”“創造”三個發展等級,詳細闡述了15項教師人工智能能力要求。

2022年底,我國教育部發布《教師數字素養》的教育行業標準,從數字化意識、數字技術知識與技能、數字化應用、數字社會責任和專業發展五個維度構建教師數字素養框架。2023年11月,國家標準《信息技術  學習、教育和培訓  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評價指南》發布,[9] 同樣是從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應用、信息倫理和安全以及專業發展五個維度對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開展評價,這也為中小學教師開展AI教學能力相關培訓、考核提供了重要依據。

近年來,許多中小學主動順應國家及地方政策導向,將人工智能教育納入學校發展的戰略規劃中,逐漸探索出以能力標準為引領、以自我學習和校本教研共同體為支點、以學校文化和制度為保障、以區域或學校技術與資源為支撐的教師AI教學能力發展路徑(見圖1)。

image.png

中小學教師AI教學能力發展實踐探索

學校應該遵循《教師數字素養》和《信息技術  學習、教育和培訓  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評價指南》等標準的邏輯框架,借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教師人工智能能力框架》以及《歐盟教育工作者數字勝任力框架》等,從教師人工智能教學的理念與意識、知識、教學應用、倫理、安全和專業發展等方面,引導從新手到專家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掌握和應用人工智能,并在教學實踐中反思提高。

一是人工智能教學理念與意識的培養。教師人工智能教學理念與意識是指客觀存在的人工智能技術及其教育活動在教師大腦中的能動反映,表現為教師對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敏感性和時效性、能否理性看待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學各方面作用的利與弊、對教學應用的接受度、克服人工智能教學中面臨的困難與挑戰的意志力等方面。

學校需要在人工智能賦能構建智慧教育的過程中,幫助教師完成觀念改變和重塑。比如,學校可以安排全體教師深入學習和研討人工智能理論和政策,請專職的信息科技教師牽頭,以新課標教研、培訓為契機學習最新的人工智能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理解人工智能對教師角色的影響—要由傳統教學的主導者到成為教學的指導者和合作者。同時,要讓教師認識到,雖然教學的形式會變,但教育的本質不會變。人工智能技術本身仍在不斷發展,而且人工智能技術不是專門為教育設計的,其在教育中的應用還在嘗試探索中,學校要鼓勵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開展創新應用。

二是人工智能知識的學習。人工智能知識是指教師在應用人工智能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應該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識,包括人工智能的概念、基本原理、技術基礎及其在教育領域應用的現狀、常用的工具等。

當教師拿起粉筆寫字的時候,很少考慮如何使用粉筆。但是云計算、核心算法、大數據、機器學習、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術背后龐大復雜的知識,則會使教師有些“凌亂”和畏懼。學校可以通過組織建構校本教研共同體,廣邀業界專家、學者通過線上線下交流等幫助教師了解人工智能基礎知識,不斷鼓勵教師通過自學和交流等方式,學習如何有效使用人工智能工具開展教學,并且與學科內容、教學法實現深度融合。

三是人工智能教學應用。人工智能教學應用能力是教師應用人工智能技術與資源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包括分析學習情況、設計教學活動和創新教學模式;支持教學活動的組織與管理、優化教學流程、開展個別化指導;進行學生學業評價、數據分析以及培養學生人工智能能力、促進家校協同共育等。

在這方面,我國一些學校已經先行先試,積累了許多經驗。首先,要根據學情組織完成人工智能教育課程體系設計,遵循“感知—應用—創造”等學生發展特點和路徑。其次,要構建以人工智能為輔助手段的教學模式。比如某學校通過人工智能賦能PBL教學模式(見圖2),利用人工智能工具進行實時反饋、課后提供個性化學習建議等,找尋教學創新路徑,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和創新精神,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又如,某學校探究虛擬+真實實驗的教學模式(見圖3)。在理科實驗探究課中,教師在開始實驗操作前,根據課標要求在虛擬實驗情境中與學生一起討論實驗的可行性和需要的實驗參數,并通過對虛擬實驗所得數據進行分析獲得結論。在此基礎上,學生分組進行真實實驗。最后,要建立學生人工智能能力測評體系。以計算思維為例,計算思維能力是人工智能學習的重要內容,[10] 有學校從問題拆分、問題評估、模型提煉、邏輯推理、總結歸納5個維度評估學生的計算思維,不僅關注學生對人工智能基本概念與原理的熟悉程度,還重視其在實際問題解決中展現出的邏輯思維、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以此更加有效地評估課程實施的效果。通過定期測評和反饋機制,學校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個性化教學提供有力支持。

image.png

四是人工智能倫理、安全。倫理和安全是指與人工智能教育教學活動相關的倫理道德規范,以及應用人工智能技術過程中的信息安全,具體表現為教師在使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具備保護個人信息和隱私、保障工作數據安全、注重網絡安全等能力。

教師在人工智能教學應用中必須將倫理和安全問題放在首位,以確保技術的使用能夠增強教育體驗,而不是帶來新的風險和挑戰。教師要確保學生數據的收集、存儲和處理符合隱私相關法律法規;避免使用可能加劇教育不平等的人工智能系統,識別和減少人工智能算法中的偏見,以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公平受益。教師還要保護學生免受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如過度監控等,以確保人工智能的使用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即使在使用人工智能輔助教學時,教師也要保持專業判斷和決策力,有能力對人工智能技術提供的建議進行評估和調整。

五是人工智能支持專業發展。專業發展指教師能夠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與資源實現自身及其所在共同體的專業發展,包括通過持續學習、反思改進開展創新性教學研究等。當學校和教師攜手共建專業發展共同體時,可以跨學段、跨學科的方式進行,開展人工智能賦能的虛擬實驗教學、作文、作業、課堂評價等場景應用,營造良好的人工智能教育學習和互幫互助氛圍。

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能力為教師提供個性化教學資源和建議,更有效地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識別學生的學習難點和優勢,從而幫助教師調整教學策略;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效果。教師還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建立不同社群,促進與其他教師的交流和合作,分享最佳實踐和創新教學方法;借助人工智能技術的自我反思工具和終身學習平臺,通過教學行為分析報告進行自我反思和持續改進,以適應教育領域的快速變化。

教育領域正在經歷數字化轉型,這已成為基礎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面向未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教師專業發展將更加重視人工智能相關技能的培養,包括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入理解和有效應用、利用人工智能工具進行學習分析和教學設計、推動教學模式的創新、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融合等。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迭代更新和教育政策的積極推動,中小學教師的AI教學能力將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

本文系2021年度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山東省民辦中小學教師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1CJYJ13)的研究成果

劉淼 作者系山東省青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

《人民教育》2025年第1期

[1] 羅李. 教師數字素養培育路徑:國際鏡鑒與中國進路[J]. 中小學管理,2024(5):17-20.

[2] 凌鵲,劉景華. 歐盟“人工智能戰略”中的教育使命與策略—基于歐盟2018-2021年系列報告解析[J]. 比較教育學報,2022(05):84-95.

[3] 繆玉婷. 區域教育數字化改革的實踐探索—以無錫經濟開發區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為例[J]. 江蘇教育,2024(18):17-19.

[4] 魏星. 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現實問題與發展路徑—以河北省保定市中小學為例[J].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24(Z1):63-65.

[5] 周恒帆,趙丹. 紹興市柯橋區人工智能教育優秀學校系列報道之一魯迅外國語學校—數字化校園:開啟教育新時代[J].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24(07):2.

[6] 王丹. 人工智能視域下教師智能教育素養研究:內涵、挑戰與培養策略[J]. 中國教育學刊,2022(3):91-96.

[7] 蘭國帥,郭倩,張怡等. 歐盟教育者數字素養框架:要點解讀與啟示[J].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0,32(06):23-32.

[8] UNESCO. AI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teachers[EB/OL].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91104,2024-11-29.

[9] 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信息技術  學習、教育和培訓  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評價指南GB/T43438-2023[S]. 2023.

[10] 陳凱泉,何瑤,仲國強. 人工智能視域下的信息素養內涵轉型及AI教育目標定位—兼論基礎教育階段AI課程與教學實施路徑[J]. 遠程教育雜志,2018(1):61-71.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日韩中文字幕精品免费一区| 精品蜜臀久久久久99网站| 国产精品自产拍高潮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久小说|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人妻少妇精品中文字幕av蜜桃| 国产亚洲精品a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久久| 又紧又大又爽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视精品麻豆| 国产精品综合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久久| 最新国产精品好看的国产精品 |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校园激情| 国产精品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精华液| 国产久热精品无码激情|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漫画| 国产精品扒开腿做爽爽的视频|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仙草咪| 欧美交A欧美精品喷水| 精品日产a一卡2卡三卡4卡乱| 国产精品麻豆欧美日韩WW| 国产精品第一页第一页| 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综合电影| 日韩精品乱码AV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区一区二区三VR| 91精品一区二区综合在线| 国产精品资源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精品扒开腿做爽爽的视频| 国产精品jizz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网站| 国产午夜精品一二区理论影院| 国产精品午睡沙发系列|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精品成人99一区无码| 国产精品伊人久久伊人电影| 国产亚洲精品va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