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以農民畫這樣的鄉土藝術滋養孩子心靈,讓他們在創作中建立文化自信,成為民間藝術的小小傳承者。”近日,在山東省濟南市濟陽區新元學校的農民畫工坊里,濟陽農民畫非遺傳承人李蘇蘭正指導孩子們用畫筆描繪鄉村生活。
這所建校僅6年的現代化校園,將具有600年歷史的農民畫技藝轉化為生動的美育課程,將農民畫與勞動實踐、鄉土文化相結合,累計創作出1100余幅充滿童趣的農民畫佳作,其中203幅作品在第24屆、第25屆全國中小學生繪畫大賽中獲獎。
李蘇蘭介紹,流淌著齊魯大地文化基因的濟陽農民畫,具有色彩強烈、造型夸張、構圖飽滿、寓意吉祥的特點,自明清時期便以濃墨重彩記錄農耕文明,承載著“耕讀傳家、勤勞興業”的精神密碼。
在非遺創新傳承方面,濟陽區教體局聯合文旅局構建“三維賦能”體系:打造數字非遺檔案庫;建立非遺傳承人智庫,實施“名師帶徒”計劃,培育30名新生代傳承人;創設“非遺文化周”活動,通過虛擬美術館實現云端巡展。在政策層面,濟陽還出臺了《非遺校園傳承實施方案》,設立了專項基金,扶持12所非遺特色學校,新元學校便是其中之一。
新元學校構建了“三階九維”課程體系,低年級開展“五感田野課”培養觀察力,中年級設置“色彩實驗室”掌握傳統色譜密碼,高年級實施“非遺創新工坊”開發數字農民畫、光影裝置等跨界作品。還特別設立了“節氣農耕實踐園”,讓學生在播種收獲中體悟“藝術來源于生活”的創作真諦。
作為濟陽重點打造的“非遺傳承創新基地”,新元學校還通過“1+N”傳承模式,以農民畫為原點,衍生出泥塑彩繪、創意剪紙、趣味光影等12個非遺工坊;開發AR互動繪本,掃描畫作二維碼即可觀看創作過程動畫;與山東藝術學院共建“美育協同創新中心”,聯合研發《農民畫現代轉化》的讀本。
“濟陽因濟水而名,伴黃河而興?!睗枀^教體局局長韓清林介紹,“濟陽區立足黃河文化底蘊,以‘講好黃河故事’為軸心,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與地域文化深度融合,打造‘黃河文化+非遺’課程鏈,構建‘五育融合’育人體系,開發了鼓子秧歌、黃河舞獅、掐絲琺瑯、龍格黑陶、威風大鼓等‘N+’特色課程。”
此外,濟陽還籌建黃河流域非遺研學走廊,打造沉浸式非遺體驗館,啟動“千人小傳人”培育計劃,建立從小學到高中的貫通式培養機制,并開發“農民畫+”文創產業鏈,孵化出“聞韶印象”品牌系列產品。當前,“校校有品牌、生生有特長”的教育生態正加速呈現。(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魏海政 通訊員 孫宗坤 賀文龍)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