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從課堂到職場,留英學子以全球經驗塑造職業基因

發布時間:2025-04-11 作者:本刊記者 季昕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神州學人》

當下,留學已不再是一件稀罕事,然而留學的意義和價值依然獨特,這一群體也依舊重要。

數據顯示,目前超過15萬名中國學生正在英國的大學深造,另有8萬名學生正在中國通過跨國教育攻讀英國學位。此外,已有近百萬留英學子回到中國,在各個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當跨越山海的學子重歸故土,他們也攜著留學的饋贈開啟了一段新的人生之旅。這些饋贈除了知識本身,還有留學長效價值塑造形成的可遷移能力。如何將這段成長印記轉化成為終身受益的職業“加速器”,需要每一位留學人員深入挖掘。

實踐導向,從“紙上談兵”到“真槍實戰”

“剛入學導師就要求我們組隊找選題拍紀錄片,并在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逼問’我們:你的作品有什么價值?別人為什么要看這個片子?投資人憑什么為此買單?”回憶起在愛丁堡大學修讀電影導演專業(紀錄片方向)的歲月,龔莉感慨地說,彼時的壓力如今成了她最寶貴的財富。

那時,一上來就被要求“產出”讓她著實有點懵,但也只能硬著頭皮完成自己紀錄片創作從“0”到“1”的積累。

“我們要做的不再是自娛自樂式的學生作業,而是要與國際紀錄片市場接軌。紀錄片制作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從國際市場學習經驗、獲得資源。”龔莉說。

很快,龔莉轉換學生角色,變成了一名懂得行業規則、懂得市場邏輯的職場人。她的作品也不再只給自己看、給老師看,而是給行業看、給觀眾看。她的第一個短片作品Nights Out斬獲了第72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新視野”獎,被法國ICTV發行,這也成為她此后進入行業的“敲門磚”。

龔莉說,在英國學習的兩年讓她積累了技能、人脈和作品,使她能夠順利回國開始紀錄片創作。在她擔任紀錄電影《里斯本丸沉沒》聯合導演及剪輯師期間,她的英國老師和同學為該片的跨國拍攝和后期宣傳推廣提供了重要支持。這一真實還原二戰期間舟山漁民營救英軍戰俘史實的紀錄片,2023年8月在英國多地點映后,于2024年9月登陸中國院線,憑借9.3分的口碑穩居豆瓣年度評分最高紀錄片,斬獲第37屆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并于2025年在全球院線發行。

同樣受益于英國教育的,還有大氣科學研究者何柏慧千。在愛丁堡大學攻讀博士期間,何柏慧千與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作創立了中文播客《不成氣候 No Such Climate》,希望利用播客這種具有強烈敘事性、沉浸感和陪伴屬性的媒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傳播大氣科學領域的內容,激發更多人對氣候相關議題的興趣,緩解他們面對氣候危機的焦慮。播客推出后迅速獲得了積極反饋,吸引了很多來自中國一、二線城市的聽眾,并被國內媒體關注和推薦。

如今,何柏慧千已在深圳創立自己的公司,并入駐深圳博士聯盟國際創新創業中心。她希望通過為企業和機構提供氣候播客制作、內容傳播和氣候知識咨詢服務,進一步推動氣候變化應對的實際行動。

然而,何柏慧千初到英國時還不清楚未來的職業目標,英國高校靈活的課程選擇機制,讓她得以嘗試不同的學科領域。在廣泛的接觸中,她逐漸發現自己對于環境學科的興趣,并最終一步步跨進大氣科學研究領域。

“在英國的求學與工作經歷,塑造了我如今的職業道路。對我來說,職業發展的關鍵在于找到自己的興趣,然后培養與之匹配的技能與經驗,同時結合社會和市場的需求。英國的教育與生活環境,為我提供了探索興趣、提升技能的廣闊空間和豐厚養分。”何柏慧千說。

跨文化“淬煉”,塑造職業基因與社會使命

在經過跨文化的“淬煉”后,陳澤敏也更加欣然地面對生活中的未知與更加多元的可能性。

本科時,陳澤敏就讀于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UCLan),學校豐富的課程設置和實踐系統性地錘煉了她的職業能力。在多元文化團隊中完成復雜課題,讓她學會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并提升跨文化溝通能力;在學校與當地企業合作開發的項目中,她用實踐印證理論,提升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此外,英國高校在職業發展指導方面的體系化與實用性也讓她受益匪淺。

事實上,就業力培養一直是英國教育關注的重點。除了產學研結合的教學體系,英國高校為提升學生就業力開展了一系列舉措,如很多英國高校的就業服務中心會為學生提供簡歷撰寫、面試指導、職場規劃輔導等服務,有的還會與中國政府或企業等合作,舉辦面向中國留學人員的專場招聘活動等。留英學子畢業后,學校就業服務中心依然會繼續為其提供就業咨詢服務,給予他們職業發展的建議與支持。

此外,英國文化教育協會也會同英國高校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協助留英學子提升其就業素養,如舉辦英國職業發展路演,定期開展留英校友職場發展大師課和分享會,以及在中國多個城市舉辦留英校友專場招聘會等,幫助留英學子深入了解中國就業市場、產業發展趨勢及雇主需求,從而加強學子的職業發展意識,并為其提供行業信息和人脈資源。

在陳澤敏看來,廣泛體驗對于職業發展有著重要作用。“你體驗得越多,未來的機會也將越多。留英經歷使我看到自己能夠對他人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我創立了‘蘭開夏在線’,創建青少年孵化器,并致力于為女性的自我成長獻力發聲。”

留學通過文化沉浸打破思維邊界,語言習得與跨文化交際重塑認知框架,使個體在多元碰撞中形成了開放包容的世界觀。這種全球意識不僅意味著超越地域局限理解文化多樣性,更體現為以整體視角關注人類社會的依存關系與共同挑戰。

“當今世界面臨眾多緊迫議題,是否能通過解決一個問題,為人類社會所面臨的諸多挑戰帶來聯動、持久的解決方案?”林子說,他對于這一問題的關注,最初是在牛津大學求學時被激發的。

牛津大學鼓勵學生深入探究全球性挑戰,在這樣的環境浸染下,他開始關注“優質教育如何賦能各國人才應對人類共同的關鍵挑戰”,并逐漸認識到:負擔得起、包容且具有吸引力的教育,是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積極發展的關鍵。畢業后,他創立了“Know+”(全球知識流媒體平臺),希望圍繞人類社會最緊迫的議題推動終身學習。

創業之外,過去5年里,林子一直在牛津劍橋上海校友會服務,目前擔任副主席。5年里,他見證了校友會人數從數百人增長至近2000人,也見證了在校友會的支持下,低碳建筑、AI材料研發、創新航空等領域的多個初創項目落地開花,以及牛津大學高等研究院(蘇州)、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發展,進而促成了學術資源與長三角產業需求的有機聯動。

談及創業與投身校友服務的初衷,林子坦言,真正的職業滿足感源于能夠為更多群體提供可持續的解決方案。“在英國求學時讓我最難忘的收獲就是與形形色色的人相遇。朋友、教授、同學,還有那些與我不期而遇的陌生人都給了我啟發,讓我看到了更加廣闊的世界,更讓我能夠在全球舞臺上進行自我定位。”

在多元思維的碰撞下,每一位學子都塑造出自己對世界的理解方式。

釋放留學長效價值,持續賦能職業成長

隨著全球化進程深化,更多雇主開始傾向于雇傭具備技術專長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留學人才。然而,不少留英學子在歸國求職初期仍面臨需要跨越認知錯位、本土適應等現實挑戰,包括對中國雇主的具體期待并不十分清晰,導致在求職過程中難以準確匹配雇主需求;部分留學人員對自身定位不夠明確,不清楚自己在國內就業市場中的優勢和劣勢,從而難以制定有效的職業發展規劃;部分留學人員在歸國后需要一段時間適應國內的職場文化和工作節奏。這些挑戰都可能導致留學人員在求職過程中感到迷茫和困惑,難以快速找到滿意的工作機會。

如何將留學價值轉化為持續的競爭力?四位受訪者從不同維度給出了他們的建議。

精準匹配:破除信息壁壘——

何柏慧千表示,留學人員在選擇回國就業時會面臨一定的地理限制,建議學子可多參與學校與國內的交流項目積累實踐經驗,還可以通過使領館或校友會舉辦的各類活動獲取職業信息,這樣不僅能夠縮小地理上的差距,還能建立重要的職業網絡。

動態對標:多樣化自身職業技能——

陳澤敏認為,留學人員回國就業的最大挑戰在于,國內市場需求的快速變化和對行業知識的本土化要求。她建議學子在回國前多關注國內行業變化,可以通過網絡課程、行業報告等方式彌補對國內市場的認知。同時,學子在留學期間應注重培養綜合能力,如在國內市場中極具競爭力的團隊協作、語言表達和數據分析能力等。

雙重思維:平衡全球與在地——

林子指出,留學賦予的優勢有時可能遮蔽本土化的重要性。全球視角與本土實踐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需要留學人員思考如何動態平衡二者。他表示,這一過程沒有捷徑可走,需要在實踐中通過“不斷調整-總結-快速適應”的循環實現能力的轉化。他建議留學人員可以運用自身在海外獨立生活、快速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實現回國后的重新融入,以破解國內職場適應力的難題。

終身聯結:構建成長生態——

龔莉認為,留學經歷不應該是一次性的“即拋型”體驗,而應該長久地滋養自己的職業生涯。擁有這個意識在她看來非常重要,她也呼吁能有更多的組織和機構幫助留學人員培養這一意識,并舉辦相應活動為歸國學子與國際行業保持聯絡提供機會與平臺。

留學人員的職業成長,離不開個人努力,更需社會生態的協同支持。從高校的職業指導到校友網絡的資源共享,從政府的政策傾斜到企業的多元包容,構建一個貫穿求學、歸國、就業全鏈條的支持體系至關重要。唯有如此,才能讓留學價值持續“保鮮”,避免人才與機遇的錯配,讓每一份跨越山海的閱歷,都能在故土煥發持久的生機。(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本刊記者 季昕)

龔莉:獨立紀錄片導演、制片人、剪輯師,畢業于愛丁堡大學。留英期間獲得英國國立電影電視學院(BAFTA)全額獎學金,歸國后參與多部紀錄片制作,作品在院線、騰訊、B站、探索頻道等多個平臺播出,并獲獎項若干。“英國杰出校友大獎2021-22”中國區“文化與創意獎”入圍者。

何柏慧千:大氣科學研究者,畢業于愛丁堡大學。主要研究城市空氣污染建模,利用建模結果向公眾和環境政策制定者提供信息支持,以此幫助減輕或避免空氣污染對人與城市造成的負面影響。“英國杰出校友大獎2021-22”中國區“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獎”獲獎者。

陳澤敏:“蘭開夏在線”(UCLan Online)創始人,畢業于曼徹斯特大學。自2009年起從事英國高等教育工作,2017年創辦“蘭開夏在線”,致力于促進英國各所大學與學生、校友、業界人士及線上學生的聯系。“英國杰出校友大獎2021-22”中國區“社會行動貢獻獎”獲獎者。

林子:“Know+”創始人兼CEO,畢業于牛津大學。回國后曾任職于英國駐上海總領館文化教育處,后創立“Know+”。入選“2022年度福布斯中國30 Under 30”榜單,“英國杰出校友大獎2023”社會行動貢獻獎全球入圍者。

來源:《神州學人》(2025年第4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一区| 精品视频国产狼人视频|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9|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福利院| 69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骚片AV蜜桃精品一区| 黑人精品videos亚洲人|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第2页|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五月天| 亚洲精品日韩专区silk|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国产片久人| 日韩精品乱码AV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久久国产精品萌白酱免费| 久久九九有精品国产23百花影院|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果冻|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免费了| 精品大臿蕉视频在线观看| 羞羞色院91精品网站| 任我爽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九色国产在视频线精品视频|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青青热久久国产久精品 | 精品人妻中文无码AV在线| 国产大片91精品免费看3|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不卡| 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V福利| 久99久无码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国内精品国语自产拍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 亚洲精品国产国语| 日韩国产精品视频| 午夜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精品福利| 惠民福利中文字幕人妻无码乱精品| 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