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方夢宇)清明節前采摘制作的綠茶俗稱明前茶,帶著一股令人陶醉的鮮爽,但到了晚春,這種鮮爽味就像被施了魔法般迅速消失。記者近日從安徽農業大學獲悉,該校茶樹種質創新與資源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張照亮教授團隊基于長期研究,近期解開了這個困擾茶業界的謎題,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植物學期刊《植物細胞》上。
明前茶為何滋味特別鮮?張照亮團隊研究發現,茶葉中含有一種特有的“鮮味精靈”茶氨酸,具有類似味精的鮮味,同時能夠平衡茶葉中兒茶素和咖啡因的苦澀味。茶氨酸是茶葉中含量最為豐富的游離氨基酸,在早春茶中,其含量占茶葉干重的比例達1%至2%,因此茶葉滋味鮮爽,這也直接造就了明前茶動輒上千元的“身價”。隨著清明節后氣溫升高,茶氨酸含量如“過山車”般驟降,甚至會降低一半以上,茶氨酸的流失導致晚茶口感大打折扣。
張照亮團隊在該研究中首次發現茶氨酸消失的全過程,其中線粒體載體蛋白CsTHS1和茶氨酸水解酶CsGGT2發揮著關鍵作用:茶樹細胞線粒體膜上CsTHS1蛋白就像“快遞員”,把細胞質中的茶氨酸送進細胞的“能量工廠”線粒體。在這里,CsGGT2酶扮演著茶氨酸“分解師”的角色,將茶氨酸降解掉,導致茶氨酸含量降低。CsTHS1和CsGGT2的作用與環境溫度高低有著直接關系,隨著清明節后溫度的升高,CsTHS1和CsGGT2的量顯著增多,加快茶氨酸的分解。
科研人員表示,這項研究不僅揭開茶樹茶氨酸代謝的神秘面紗,更為其他作物的風味改良提供新思路。“可以通過基因編輯技術進行精準育種,研發保持茶氨酸含量的專用肥料或遮光技術實現智慧栽培,進而提升春茶品質。”張照亮說。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