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武慧宇 張洋 記者 尹曉軍)近日,ASC世界大學生超級計算機競賽(ASC25)總決賽在青海大學落幕。由蘭州大學超算中心教師張洋指導,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陳思銘、何榮燊、鄭宇航、方佳成及大氣科學學院嚴浩宸組成的參賽團隊,在總決賽中榮獲一等獎。
作為與德國ISC、美國SC并稱的世界三大超算賽事,ASC25吸引了全球300余所高校參與。決賽中,團隊需在4000W功耗限制下,完成超算集群搭建,運行優化AlphaFold3推理優化、RNA甲基化修飾位點檢測、宇宙中微子探測模擬、DeepSeek推理優化、青藏高原氣候數值模擬,以及國際通行基準測試HPL和HPCG等前沿科學應用賽題。
憑借出色的技術實力和團隊協作,該團隊在總決賽中斬獲一等獎。“學生不僅開闊了學術視野,各方面能力都得到顯著提升。比賽不僅是技術的較量,更是友誼的交流,不少學生憑借在大賽中的出色表現,在升學或就業方面獲得了良好的機遇。”張洋感慨道。
張洋已連續4年帶隊出征ASC大賽。本屆參賽團隊于2024年11月組建,成員陳思銘、鄭宇航、何榮燊和方佳成來自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嚴浩宸來自大氣科學學院,此外,信息學院的張一周、陳海攀作為觀摩人員隨隊實訓,為來年賽事儲備力量。“團隊分工凸顯跨學科優勢,陳思銘、何榮燊主攻AI模型優化,鄭宇航、嚴浩宸和方佳成負責系統運維和科學計算。”張洋介紹。
自比賽正式啟動以來,張洋以每周一次的頻率前往蘭州大學榆中校區與團隊成員商討賽事有關內容,春節期間,他們也通過線上會議的形式不斷為賽事做準備。“計算機最吸引人的不就是‘創造’這個點嘛!”對何榮燊而言,超算的魅力在于能通過計算機技術實現創造,而嚴浩宸則是“非科班逆襲”的代表,他憑借對計算機的興趣加入:“我覺得這是專業和技術的結合,很有成就感。”
集訓期間,團隊住在蘭州大學城關校區,半夜兩點的實驗室仍燈火通明,通宵調試代碼成為他們的常態。“白天經常顧不上吃飯,晚上有時候就直接在工位上睡一覺。”隊長陳思銘說,盡管備賽過程充滿艱辛,但大家毫無怨言。當然,團隊之間也會出現“摩擦”。距離決賽僅剩幾天時,方佳成和嚴浩宸就“是否要使用某個技術”產生分歧,一直辯論到晚上兩三點才最終達成共識。
在長達半年的備賽過程中,團隊成員彼此照顧、互相體諒,齊心協力攻克難題,最終一步步走到總決賽的舞臺上。“我們和國防科大的同學交流了很多賽題的思路,在AI的應用和加速方法等方面學習到了很多。”何榮燊說,在團隊賽中,他們與來自南非的隊伍相互協作,“我們幫助他們解決了團隊賽中的一些問題,也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解題思路。”在團隊看來,遠比比賽結果更重要的,是備賽以來這一路的成長與收獲。
從預賽的代碼優化到決賽的集群搭建,從跨學科協作到前沿賽題突破,蘭大超算團隊用半年時間書寫了一段關于熱愛、堅持與協作的故事。他們以扎實的技術和拼搏的精神,在全球賽場上展現了中國大學生的風采,正如團隊成員鄭宇航所說:“每一次調試都是挑戰,每一次突破都是成長。”
現如今,蘭州大學超算中心已擁有計算能力達2.3PFlops的高性能計算平臺,為全校生命科學、氣象環境、化學、物理、力學、草學等多個專業提供了堅實的科學計算和海量存儲支撐,助力學校眾多科研項目優秀成果的產出。
張洋表示,學校將持續夯實算力基座支撐能力,打造集AI框架開發、學科模型訓練、交叉應用驗證于一體的智算基礎平臺,推進“超算+AI”深度融合育人模式,構建“算力賦能課程學習—項目驅動能力進階—成果反哺教學創新”的閉環培養生態,為培養兼具算法創新力與學科洞察力的復合型人工智能人才提供全鏈條支撐,構建高校AI與基礎學科深度融合的拔尖人才培養新范式。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