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二十多年,南京審計大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部副主任、江蘇省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院執行院長高月蘭還能清晰地回憶起第一次做心理咨詢的場景。
她的第一位來訪者是個失戀的學生。“不知道該怎么面對,也不知道是否能幫到她。”高月蘭回憶。見到學生前,她非常緊張。學生傾訴時,她除了遞紙巾,沒講幾句話,“她哭了10多分鐘,我就默默聽她講,說到傷心處,我也不知不覺跟著流眼淚。”結果,女孩走出咨詢室前,再三對高月蘭表達感謝,“我好多了”。
第一次心理咨詢就這樣莫名其妙地“成功”了,冥冥中似乎有一扇無形的門打開了。
1999年,從東南大學碩士畢業的高月蘭到南審應聘思政教師。時任學校領導從學校實際工作需要出發,提議她擔任思政教師的同時兼任心理咨詢教師。
那時的心理咨詢在國內算是比較有前瞻性的概念,很多人都不了解。“我當時連心理咨詢是做什么的都不知道,沒有立刻答應。”懷著好奇,高月蘭回去查閱資料,閱讀書籍。她發現心理咨詢師是個特別有溫度的職業,因為它提倡尊重、平等和接納、共情,“我回復說愿意,就這么進來了。”高月蘭回憶。
早年間,學生來做咨詢經常怕被人看到。“我經常看到來咨詢的學生站在一樓臺階,東張西望個幾分鐘,確保沒有人看到的情況下,一個箭步沖上來,進門后有時還要求把門反鎖……”高月蘭說。漸漸地,大學生對心理咨詢的接納度越來越高,越來越多學生坦然走進心理咨詢室,就像身體生病了去看醫生一樣自然。“有時在做咨詢的時候,來訪者接到電話,他們會在電話里告訴別人自己正在做心理咨詢。”
其實,第一次從事心理咨詢時,高月蘭沒想過自己能在這行干這么久。畢竟,她的主業是思政教師,在個人職業選擇中,她也有過猶疑、彷徨。
“人這一生時間不長,要做喜歡的事情,不要讓外在的目的影響自己的選擇。從內心來講,我喜歡這個工作,跟學生在一起我是開心的,是有成就感和價值感的,那就安安穩穩做心理咨詢這個工作。”經過一番掙扎,高月蘭最終決定,成為一名真正意義上的心理咨詢師。
在學校支持下,高月蘭接受了多項專業、系統的培訓,在大量咨詢實踐中不停總結和摸索。“心理咨詢不是幫助對方解決具體的問題,而是一個助人自助的過程,我的作用是幫助來訪者了解、覺察自己的問題,最終靠他們自己的能力面對問題、最終走出來。”這樣簡單的幾句話,背后是高月蘭經年累月實踐和理論結合的總結。
一般個體咨詢中,高月蘭常用認知行為療法(CBT),“通過調整認知改變情緒和行為,這種療法結構性較強,比較適合認知能力較高的大學生,一般經過6次左右的接觸,我教他們掌握方法,這樣當后面產生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時,學生自己能有覺察,會使用這個工具去幫助自己。”
面對與家庭有沖突的學生,她發現家庭療法很有幫助。矛盾初期,學生不愿、不敢讓家長跟教師接觸。高月蘭充分尊重來訪者意愿,慢慢地用心傾聽學生的內心。當學生覺得或許可以讓父母來試試,她就邀請家長和學生一起開展家庭會談,從家長關心的、能接受的角度引導,讓他們慢慢覺察家庭互動中存在的問題,并通過改變家庭不良互動祛除由此導致的學生情緒和行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高月蘭成為了引導大家“看見”自己的人。
2022年,南審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部,集教學、科研、心理咨詢、危機干預及社會服務等職能于一體,目前擁有15名專職心理教師。如今,擔任教學部副主任的高月蘭已成為江蘇省教育廳“關愛青少年身心健康”宣講活動專家組成員、江蘇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站”家庭教育指導專家團成員,為無數學生、家庭點燃溫暖和希望。
從早上8點到下午6點,每天在校10小時是高月蘭二十多年的工作日常。“藏在問題背后的人是不同的、鮮活的,他們有不同的經歷、不同的情感和表達,對心理咨詢師來說,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在跟一個個鮮活的人的接觸中,尤其是當自己的力量能夠幫助到別人,高月蘭說自己“也在被滋養”。
“我常常覺得自己并沒有做什么,當來訪者走出咨詢室給我發消息‘老師我輕松多了’時,我特別開心。”心理咨詢師仿佛一點星火,對身處黑暗中的來訪者來說,這點星火,會成為照進黑暗的一束光。這是高月蘭被滋養的時刻,也是生命與生命互相滋養的時刻。(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阿妮爾 通訊員 徐晗 唐小芳)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