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新邵縣潭府鄉中心小學,每天8點30至8點40的閱讀課總是格外熱鬧。孩子們圍坐在一起,或捧書閱讀,或熱烈誦讀,眼神中閃爍著求知的光芒。這樣的場景,在幾年前還難以想象。改變,源于一位德育教師的執著與堅守。
從一所學校的閱讀推廣到全鄉師生共同參與的閱讀教育體系,潭府鄉中心小學語文、德育教師兼副校長劉文博用10年時間,讓閱讀的種子在這片鄉村土地上生根發芽。她堅信:“閱讀不僅能開闊視野,更能為鄉村孩子插上夢想的翅膀。”
2015年,大學畢業的劉文博主動申請回鄉任教。初登講臺,劉文博就接手了一個基礎薄弱的班級。她沒有退縮,反而將農村獨特的自然資源轉化為教學寶藏。春日帶學生在桃林間仿寫散文,夏日于蛙鳴中誦讀古詩,秋天以落葉為素材創作手賬,冬日借雪景開展觀察寫作……這種“沉浸式”教學不僅激發了學生對語文的熱愛,更讓班級平均分提升20%,迎來了同事與家長的一片掌聲。
在日常教學中,劉文博發現許多鄉村孩子課外閱讀量嚴重不足。“家里沒有書,學校圖書室的書也陳舊,孩子們除了課本,幾乎接觸不到其他讀物。”劉文博回憶道。
2018年,面對德育課程資源匱乏、學生行為習慣散漫的現狀,劉文博提出“以閱讀養德行”的教育理念。
一次班會課上,劉文博嘗試給學生們朗讀《草房子》,孩子們聽得入迷,下課后還追著問后續情節。這一幕讓她意識到,閱讀或許能成為德育的突破口。于是,她決定在班級開展“每日共讀”活動,利用晨讀、午休時間帶學生讀書。
漸漸地,學生們的改變悄然發生。原本沉默寡言的孩子開始主動分享讀后感,作文里的語言也變得豐富起來,班級的閱讀氛圍越來越濃。2021年,在學校的支持下,劉文博將閱讀教育從班級推廣到全校,并逐步探索出一套適合鄉村學校的“三位一體”閱讀教育模式“課程+活動+家校共育”。牽頭組建了學校閱讀教研組,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開發了“階梯式閱讀課程”:低年級以繪本、童謠為主,培養閱讀興趣;中年級引入童話、寓言,提升理解能力;高年級則側重名著、科普讀物,拓展思維深度。
為了讓閱讀不流于形式,劉文博策劃了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校園朗讀者”比賽、“好書漂流”分享會、“親子共讀”打卡……每年4月的“讀書月”更是成為全校的盛會,孩子們通過戲劇表演、讀書手抄報等形式展示閱讀成果。
劉文博的實踐很快顯現成效。走進潭府鄉中心小學,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無論走到哪個班級,哪位學生,都會大大方方地說普通話,向來學校者講述學校發展史,這樣的案例引起鎮、縣關注。
2018年,劉文博發起“暑期媽媽”志愿團,組織家長共讀育兒書籍,帶領學生探訪當地非遺工坊、紅色紀念館,讓孩子們在觸摸家鄉文化中樹立自信。一位曾自卑內向的留守兒童在作文中寫道:“劉老師讓我知道,原來我的未來可以這么明亮。”隨著潭府鄉中心小學的閱讀教育初見成效,劉文博開始思考:如何讓更多鄉村孩子受益?2023年,在鄉教育黨總支的支持下,她發起“鄉村德育閱讀聯盟”計劃,推動閱讀教育在全鄉鋪開。她帶領全鄉7所鄉村學校教師開發《德育經典閱讀指南》,創新“讀、演、行”三階教學法:學生們還將《紅巖》片段改編成情景劇,把《愛的教育》中的善舉轉化為“日行一善”實踐。
在全縣2024年舉辦的閱讀教育推廣會上,劉文博展示了一組數據:參與閱讀項目的學生,違紀率下降67%,超90%的家長反饋孩子“更懂感恩”。但她更珍視那些微小瞬間——有學生把早餐錢省下捐給圖書角,有孩子在日記里寫“劉老師的故事讓我想成為更好的人”。
如今,劉文博正嘗試“互聯網+德育閱讀”,通過直播課為教學點送教。記者問她堅持的動力,她指著墻上學生手繪的“書中宇宙”黑板報笑道:“你看,這些星星遲早會照亮整片天空。”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陽錫葉 通訊員 劉紀新)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