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您平時睡眠怎么樣?”夜幕降臨,廣東省湛江市霞山區百儒村里傳出關切的詢問聲。循聲而去,原來是廣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的醫療團隊走進了村民家中。
為讓村民們足不出戶享受優質的醫療服務,廣東醫附二院聯合霞山區,開展“平安夜訪+健康”活動。來自心血管內科、創傷骨科等科室的專家們,在夜色中點亮“健康之燈”。
如何更好地助力縣域鄉村衛生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廣東醫科大學黨委書記、校長盧景輝介紹,作為醫學高等院校,廣東醫科大學充分發揮學校和附屬醫院優勢,堅持“以社會服務為己任”的使命,突出“衛生健康服務”的特色。學校著力打造“健康科技小院”的品牌,助推基層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近在身邊的衛生健康服務。
之前,霞山區醫療水平不平衡,基層醫療應急能力不強。尤其是偏遠鄉村的村民一旦突發急病,難以得到及時的治療。針對這一難題,廣東醫附二院作為市級應急醫院,努力發揮優勢,構建“黨建+互聯網+新村醫”體系。廣東醫附二院與霞山區村衛生站緊密合作,簽訂雙向轉診合作協議,成立鄉村應急服務站。
廣東醫科大學還引導廣東醫附二院等附屬醫院,以數字賦能村醫,創新醫療服務。當地衛生站在給村民診治時,如遇到疑難問題,村醫可進入廣東醫附二院5G互聯網智慧平臺,通過圖文咨詢、視頻門診等方式申請會診。截至目前,廣東醫附二院的心電大數據智慧平臺已鏈接湛江市57家基層醫療機構。
隨著廣東醫科大學深入推進“雙百行動”,湛江遂溪縣醫療系統迎來了諸多新變化。廣東醫科大學調研發現,遂溪縣域內呼吸、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較高。學校針對遂溪縣域高發疾病和群眾需求,以“一專科一突破”為導向,助力遂溪縣醫療系統強化薄弱學科,推動縣域醫療技術創新與服務提質。
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鄧烈華派駐到遂溪醫院,千方百計想讓群眾在“家門口”看上病、看好病。而這就需要在“健康遂溪”上下功夫,在培養本土高素質醫療人才上花心思。
“高層次人才不僅要下沉基層,更要把‘壓箱底’的技術留在基層。”盧景輝表示,立足遂溪醫院的實際需求,學校整合學科資源,構建“技術+人才+平臺”三位一體的支持體系。學校通過規范系統、針對性強的培訓,提升縣域醫生的崗位勝任力,進而帶動遂溪及周邊地區提升基層醫療水平。
同期,廣東醫科大學持續深化“高水平醫科大學+省級區域醫療中心+縣域醫共體”模式,下沉近221名專家到遂溪援建,遂溪選送156名醫療護理骨干到大學進修學習。廣東醫科大學還積極探索“縣域信任——價值醫療體系和健康服務模式改革”醫改研究與試點示范項目,旨在為遂溪縣選拔培養一批醫術精湛、醫德高尚、服務優質、群眾信賴的“遂溪名醫”。
“我們根據培育對象的專業方向、發展需求,進行定向精準培養。廣東醫科大學相關學院、學科的專家等成立跨學科導師團隊,‘一對一’地為培育對象量身定制培養方案。”鄧烈華表示,跨學科導師團隊通過“導師制+實戰化”的培育模式,運用醫療技術師帶徒訓練、臨床進修、遠程手術直播等多種方式,提升培養對象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
依托廣東醫科大學優質資源,遂溪醫院著力構建“全周期、多層次、精準化”的教育生態,推動縣域醫療人才能力提升。
如何進一步擴大優質醫療資源的惠及面?在廣東醫科大學推動下,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創建粵西高水平醫院全面托管合作辦醫模式,并建成粵西首個緊密型醫療集團。醫療集團推行大主任制和大部長制。
廣東醫科大學相關負責人以醫療集團重癥醫學科為例介紹說,在大主任制管理模式下,每天早交班時,醫療集團內部統一進行線上交班,并共同針對特殊病例開展討論。
為打通惠民醫療的“最后一公里”,廣東醫科大學精心打造“健康科技小院”。在遂溪的“健康科技小院”里,廣東醫科大學博士生導師、教授曾志嶸等專家攜手遂溪醫院,組建健康科普團隊、項目組等,開展“健康教育進校園”和“情暖重陽 關愛老人”義診科普志愿服務活動。(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通訊員 謝鈺然 周圓 記者 劉盾)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