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陳朝和 通訊員 張喆)日前,《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發表了由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團隊領銜,聯合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以色列海法大學等7家單位合作完成的重要研究成果。該研究成功從小麥的“野生祖先”——野生二粒小麥中,克隆出一對協同發揮功能的關鍵抗病“基因搭檔”:TdNLR1和TdNLR2。這是首次在小麥中發現NLR類抗病基因以“成對”形式協同作用抵抗條銹病,深化了對小麥NLR抗病蛋白抵御病原菌分子機制的科學認知。
“目前我們已將這對基因導入四川小麥品種,培育出了高抗條銹病的新品系。”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四川農大小麥所副教授黃林表示,該成果有望為培育抗性更持久、更廣譜的小麥新品種提供重要支持,對保障小麥穩產高產有重要意義。
研究中,小麥研究所團隊積極聯合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山東農業大學、西南科技大學等國內多家科研單位協作開展研究。大家通力合作,有的擅長數據分析,有的擅長小麥遺傳轉化,有的擅長病原菌小種鑒定,顯著提升了研究效率。研究團隊最終鎖定了關鍵抗病位點YrTD121,進一步在小麥1B染色體短臂上成功找到了這對核心抗病基因——TdNLR1和TdNLR2。
四川是我國小麥條銹病的重要源頭菌源區之一。條銹菌夏孢子個體微小,僅略大于PM2.5顆粒,無法肉眼辨識。它能隨高空氣流上升至3000至5000米,遠距離傳播至河南、山東等小麥主產區,病害流行時可導致近乎絕收的嚴重損失。因此,有效控制四川地區的條銹病,對降低全國條銹病害流行風險至關重要。
目前,小麥研究所團隊已成功將TdNLR1/TdNLR2基因對導入川麥42中。“改良新品系實現了抗病,高產是我們下一步的目標。”黃林表示,將繼續堅守科研初心,培育出更多兼具抗病與高產的小麥新品種,用實實在在的成果回應國家和人民對糧食安全的期待。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