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參加海外教育交流活動時,華南師范大學學科教學(語文)碩士生何佳鈺跟隨導師,在森林里上了一節趣味課程。她和同伴們手持色卡,尋找與色卡顏色一致的自然物。他們還分組搜集森林里的植物,用來制作香水。
“森林里的一切花草樹木,都成為了這堂課的‘教學素材’。這種教學設計將森林資源轉化為課程資源,打破了傳統課堂邊界。”自然趣味豐富、融通多類空間的課堂,讓何佳鈺受益頗多。她也學到很多技巧,更好地將自然資源等素材融入到課堂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知識與現實發生更多交互。
在拓展學生國際視野、提升國際理解能力的實踐中,華南師大通過多層次境外交流項目,助力教育開放交流。華南師大研究生院相關負責人表示,為讓學校更多教學新理念惠及更多地區,學校積極與國外多所高校合作,開設豐富多樣的教育碩士交流活動,涵蓋教育研究、教育方法、心理學等多個領域。參與交流活動的學生不僅要修讀專業課程,還要實地考察當地中小學,積極擴大國內先進教學方法的影響力。
如何提升學生的國際理解能力?何佳鈺與同伴合作開展教學設計,將參與海外交流活動所學技巧,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我們面向高一年級學生,設計了一節閱讀課,引導學生用不同文體去理解世界。”他們用逆向教學設計法等教學方式,選擇演講、實用工具書、詩歌、圖畫書四類文體,設計了詳細的分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用不同的形式表達“愛”。
華南師大每年還選派學生赴海外研修,其中部分學生是教育碩士。他們通過國際交流增長才干,也努力講好中國好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
得益于學校的支持,華南師大教育碩士劉美艷前往英國布里斯托大學交流學習。她與來自不同國家的伙伴,共同開展教育教學討論。在一節以AI輔助教學應用為主題的課堂上,劉美艷分享了很多國內課堂應用AI技術的典型案例。她展示了國內很多學校用智慧教室系統等構建高效課堂的典型案例,并介紹了很多學校構建學生知識圖譜、開展教師素養評測等創新做法。
“在很多國家,很多學校還在探討AI技術能否在課堂中應用,還沒有在教學實踐中大規模應用。但國內很多學校已經將AI技術真真切切地用在教研、教學中,這讓國外很多同學和老師感到很驚奇。”認真聽了劉美艷的分享后,一些國外同學覺得這些教學案例有借鑒意義,還主動與她深入探討交流。一些國外同學還準備回國后,將劉美艷分享的好經驗用于教學實踐。
通過此次海外學習,劉美艷變得更加自信了。“我的體會是,只要你擁有先進的教育探索、扎實的專業學識和強烈的教育熱情,就能在更廣闊的教育舞臺上表達觀點、贏得認同,讓海外更多國家的師生看到中國在教育技術創新與集體協作中的優勢”。(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通訊員 蔣穎妍 記者 劉盾 )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