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程墨 通訊員 周俊 姜永鴻)記者7月2日從武漢科技大學獲悉,該校學生團隊自主研發的“多材料雙噴頭五軸混合3D打印設備”,把硬電子材料精準“印”進軟材料里,突破了3D打印的傳統局限。基于此打印出的用于肺呼吸監測的壓力傳感器,將助力醫療服務精細化。
數據顯示,我國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死亡率超過80%,這些疾病的檢測和治療一直是醫療領域的難題。但現在多數病人佩戴的血糖監測設備體感不好、數據不準,影響后續治療。團隊負責人朱佳欣說:“我們身邊的親人因為現有檢測設備的問題吃了不少苦頭,而3D打印技術正好有定制化的特點,所以我們想試試看,能不能做出更好的設備。”帶著這樣的想法,8名來自機械、電控、算法領域的本科生充分發揮各自專長,決定研發能精準貼合患者身體、準確檢測數據的可穿戴醫療傳感器。
為了讓監測設備既精準又舒適,團隊創新開發了五軸控制系統,相比傳統打印機的x、y、z三軸,新增了能180度旋轉的u軸和360度旋轉的v軸。這套系統在處理曲面時,可以有效減小臺階效應造成的“階梯狀”不平整的問題,使打印件表面更加光滑,讓可穿戴部件更舒適。
目前,這臺打印機的打印精度達到了33微米,相當于頭發絲直徑的三分之一,遠超市面上普通打印機100微米的精度。團隊設計的打印機有兩個“噴頭”,一個能快速切換不同的硬質材料,另一個通過兩根獨立料管可以同時打印兩種軟材料,用來制作貼合皮膚的保護層。通過精準控制,軟硬材料能完美結合,實現“剛柔并濟”。
該項目歷時兩年研發,前期進行大量理論研究,2024年9月進入實物搭建階段,期間不斷迭代優化,獲得了3D打印領域頂尖專家張海鷗教授和史玉升教授的關注與指導。張海鷗稱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與應用價值”。
團隊已與上海一家公司達成初步合作,未來計劃通過與企業深度合作實現產品產業化。“我們希望通過技術創新,為柔性電子器件的制造提供更高效、更精準的工具。團隊將繼續深化研究,推動3D打印技術在醫療、電子等領域的廣泛應用,為科技強國建設貢獻青春力量。”朱佳欣說。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