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燊坤目前在深圳一家設計公司擔任家具設計師。他至今仍清晰記得,大四時參與和硯家居茶家具項目的研發細節。“從設計理念、圖紙制作到家具批量生產,我們既要凸顯設計理念,又要平衡成本與工藝。這種實戰的錘煉讓我提前適應了職場節奏。”2024年,陳燊坤從五邑大學應用技術與設計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畢業。正是這段參與實際項目的經歷,讓他在求職時脫穎而出。
作為地方院校,專業辦學同質化、設置陳舊等問題長期困擾著五邑大學設計類學科與專業建設。近年來,五邑大學以“文化為魂、產業為骨”為理念,探索出一條特色鮮明的藝術設計類專業建設路徑。
“由于學校資源相對有限,我們無法‘照搬’頂尖設計院校的辦學經驗。”五邑大學教授陳振益直言,產業轉型、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對設計類人才專業素養提出了新要求。
如何破局?五邑大學選擇了一條“向內扎根”的道路。五邑大學立足于廣東江門僑鄉文化、粵港澳大灣區中式家具等地方文化與產業特色,通過專業與人才“雙破壁”策略,努力培養更多復合型的藝術設計人才。
在五邑大學工業設計專業大四學生吳俊杰的課表上,有一門特別的“可持續生態設計”課程。吳俊杰原以為這是圍繞環境保護展開的課堂,而他意外發現,文化竟也可以進行可持續設計。課上,他跟同學組隊圍繞僑鄉文化,設計相關的文創、燈具、科普繪本等。“從狹義上看,我的專業主要是設計產品,與文化關聯較少。”但由于吳俊杰在學校經常接觸僑鄉文化、中式家具等跨領域設計項目,他雖然是工科生,但審美水平、文化素養也逐漸提升。
這背后體現的是五邑大學“雙破壁”建設策略,倒逼學校設計類專業“老樹開新花”。在學校力推下,環境設計、工業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等專業打破壁壘,與其余人文社科、理工等學科加強融合。學校根據區域產業需求等,設立中式家具設計、僑鄉文創設計、僑鄉鄉村振興等特色專業方向。學校還根據人才培養需求,建設一批富有本土特色的優質課程,以及實訓基地、特色教材等教學資源,努力構建上下互通、校內外聯動的教學資源體系。
如何打破專業“圍墻”,讓專業緊密對接產業發展需求?這如同解開復雜的榫卯結構,需要“人才積木”之間精準咬合。學校匯聚多方資源,構建立體的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生態。
在五邑大學“廣東省新中式家具設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平臺,來自不同專業的師生,共同為廣東省新中式家具產業發展需求協同發力。圍繞產業所需,五邑大學設置了多個設計中心。在陳振益看來,各個設計中心如同拼積木,根據產業、項目的具體需求,針對性地組合相應專業的師生聯合攻堅。
2023年,陳振益帶領團隊,與廣東省和硯家居有限公司攜手推進茶家具設計項目。起初,團隊只是承接家具設計這一環節,未曾想,和硯家居希望他們深度參與從品牌構建、家具設計、生產制作、空間展示到銷售傳播的全過程。陳振益根據項目需求,引入品牌設計、工程生產以及文案策劃等方面的人才,打造綜合能力更全面的團隊。陳振益還用項目經驗反哺設計類專業教學,增設了大量綜合性教學內容。
參與設計和硯家居“清幽茶室”茶家具項目,讓陳燊坤完成了很多“從零到一”的突破。“第一次跟著陳老師到工廠里,和產品經理、制作師傅詳談,這讓我感受到,家具設計不能僅停留在美觀層面。”在了解市場真實所需后,陳燊坤更加深入理解了“家具應以人為本”的理念。他在設計茶家具時,會更多考慮人在泡茶、使用茶家具的舒適度以及茶的文化內涵。得益于師生、企業等多方打磨,“清幽茶室”投入量產。
除跨專業組建團隊,五邑大學還引導設計類等專業順應人工智能技術浪潮,組建交叉團隊。
同時,五邑大學還引導設計類等專業識變應變,應用多年積累的設計案例等數據,建設“AI+知識圖譜”等數字化課程。在技術賦能下,設計類等專業師生可借助AI助手實行個性化教學,運用AI碰撞出更多設計火花。(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劉盾 通訊員 謝鈺然)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