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我持有不同意見,理由如下……”發出聲音的,并不是某一個學生,而是電腦屏幕里的AI辯手。這是四川省成都七中東部學校《人工智能倫理》課堂上的一幕,智能體驅動的虛擬辯論賽讓學生在與AI辯手的思維碰撞中,不斷綻放出新的火花。
成都七中東部學校自2023年8月開校以來,便積極探索新時代教育新模式,著力推動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構建起覆蓋教學全流程、管理全維度、成長全周期的智能教育體系。
計算機課上的智能實踐。學校供圖
該校課堂引入的AI創新模式,讓學生通過點陣筆在特制智能紙張上書寫。系統同步捕捉的不僅是最終答案,更包括書寫的每一步驟、修正痕跡以及作答節奏等細節,完整勾勒出每個學生的“思維軌跡”。這種對學習過程的深度還原,使教師得以洞察學生認知發展的即時狀態,提前發現理解難點。由此生成的個性化教學洞察,成為課后精準輔導的關鍵支撐,同時極大優化了教學反饋的時效性和針對性。
在作業環節,AI系統可對結構化題型進行自動批改。該校數學教師受益匪淺:AI系統批改數學題目的準確率高達98%,還能通過自動生成個人錯題清單,歸類知識點,并提供班級整體錯誤率。一方面,教師的精力得以部分解放出來,另一方面,也為集中講評或進行個別指導提供了判斷依據。
“我們通過數據趨勢,結合教師觀察,形成‘數據+判斷’的雙通道育人系統。”學校黨支部副書記、副校長任旭東說。當系統監測到學生作業進度明顯放緩或出現異常波動時,班主任將會第一時間介入,提供必要的溝通與支持。同時,系統會深度分析每位學生的錯題分布與作答過程,據此動態生成高度個性化的“智能練習冊”。不同學生接收到的練習題在類型、題量及難度上均有所差異,真正實現了分層教學與精準施教。
為全面保障學生身心健康,該校聯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融合人工智能技術,構建了“曉我心智”智能平臺,形成“動態感知—智能分析—精準干預”的育人閉環機制。平臺整合了微表情識別、語音情感解析等非接觸式感知技術,并引入華西醫院臨床醫學模型進行交叉驗證,從而實現對心理健康風險的早期預警。
學生正與“心智哈哈鏡”互動。學校供圖
例如,學生佩戴的智能手環,在記錄基礎活動數據(如步數、出勤)的同時,持續采集運動習慣、睡眠質量、情緒波動等多維度信息,構建動態更新的個人“健康畫像”。這些數據經平臺AI引擎深度處理分析后,識別出的潛在問題將及時推送至相關教師,使其能夠快速響應并提供定制化的支持策略,確保每位學生的健康成長得到常態化、精準化的守護。
高一年級的小李(化名)就是這一平臺的受益者之一。小李曾因為學業壓力睡不著覺,“曉我心智”智能平臺通過智能手環數據及時檢測出異常,心理老師和班主任第一時間介入,對小李進行了針對性的疏導。
截至目前,該校已獲評“全國中小學教育數字化轉型千校聯盟成員校”、成都市首批“人工智能+教學”試點校等榮譽。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李林表示:“成都七中東部學校將繼續積極探索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打破學科壁壘,激發師生創新潛能,推動育人方式變革。”(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陳朝和 通訊員 彭茜)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