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周紅松 通訊員 李棟 焦飛越)在河北省平鄉縣自行車產業園的一條生產線旁,河北大學農村發展專業碩士生黃浩然在記錄本上快速寫著“供應鏈整合”“品牌升級”“邊際成本”等專業名詞,他正在為之后的案例分析做準備。作為河大“區域發展與鄉村振興服務”創新團隊的新成員,黃浩然第一次走入經濟發展一線就收獲頗多。
這個夏天,河北大學經濟學院師生們把思政課堂又一次搬進了縣域產業第一線:從邢臺平鄉的童車生產基地到衡水安平的絲網生產流水線,從承德寬城的生態農業到滄州東光的包裝機械產業園,從廊坊大城縣開發區到靈壽縣喬家莊村……這支師生團隊在車間里討論“邊際成本”,在流水線上理解“規模效應”,用腳步丈量縣域特色產業的毛細血管,枯燥的理論立即變得可感可及,在調研實踐中完成了一場青春與時代的對話。
“引導經濟類專業學生到一線調研實踐,師生結合走向行業頭部企業、縣域特色產業集群,有助于把枯燥的概念術語轉變為生動的感性認知,將現實問題轉化為學術問題,反過來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對研究生學術能力的提升具有明顯促進作用?!备痹洪L席增雷說。近年來,面對經濟學教學長期存在的“重理論輕實踐、重模型分析輕現實問題”傾向,該校與行業頭部企業、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合作,推進“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協作平臺建設,引導師生“把論文寫在車間里,將學問做在田野上”,強化應用型經濟學人才培養,在實踐中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在一幕幕“行走的思政課”場景中,貫徹著清晰的實踐育人的內在邏輯。“既要讓學生看到‘國之大者’的宏大敘事與價值坐標,也要引導他們在地方產業發展‘小切口’里突破理論認知,發現真問題?!焙颖贝髮W區域經濟研究所林源榕如是說。連續多年,該校師生走向產業一線,在承德的栗子加工基地與農戶計算物流成本;在廊坊大城縣開發區與企業探討環保標準與產業升級,在平鄉童車產業鏈條中分析集群效應,搞調研、統計數據,撰寫案例分析報告。這些帶著泥土氣息的研究,不斷重塑著青年學子的知識體系和認知模式。
如今,由同學們完成的這些帶著溫度的調研筆記,正被整理成案例庫納入該校經濟學課程教學。當青春的目光聚焦縣域經濟的脈動,當學術的筆觸觸碰產業發展的肌理,這堂“行走的思政課”正在書寫育人答卷的新范式:讓青年在讀懂中國的過程中,與時代同頻共振。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