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吳梅 記者 王志鵬)“這塊布得這樣折,再用皮筋緊緊扎住……”夏日的午后,合肥經濟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墨染生花,鑄夢廬州”實踐隊的非遺手工課堂在包公街道青年社居委熱鬧開講。教室里此起彼伏的歡笑聲如清泉流淌,引得往來居民紛紛駐足。“這些大學生教得真有意思!”“下回一定要帶我家孩子來體驗。”
這支年輕的實踐團隊在這個夏天扎根社區,以創意為筆,以匠心為墨,在廬州大地上描繪著非遺文化傳承的新畫卷。他們帶領社區孩子們體驗扎染技藝、看靛藍在素布上暈染出萬千氣象,指導繪制戲曲臉譜、讓傳統藝術在筆尖綻放新生,創作螺鈿工藝品、讓古老技藝煥發現代光彩。社居委潘書記由衷贊嘆:“這些年輕人不僅讓非遺‘活’了起來,更讓傳統文化‘潮’了起來。”
在實踐中,隊員們既是非遺技藝的傳承者,更是文化創新的開拓者。他們深入走訪廬州坊商戶,為他們量身定制非遺活化方案。經營家常菜館的李老板五年前就想將合肥非遺文化融入餐廳,卻擔心文化元素運用不當,讓顧客覺得刻意。實踐團隊調研后,提出了“用餐+體驗”的創意方案:在餐廳靠窗位置設置半開放式體驗區,配備顏料、空白臉譜坯子和輕便戲服道具。顧客等位時可繪制迷你臉譜,用餐后還能戲服打卡。隊員們更駐點指導,確保體驗品質。方案試行后,餐館客流明顯增加。李老板欣喜地說:“把老手藝自然融入用餐體驗,既不突兀又有文化韻味,幫我們找到了特色發展的金鑰匙!”
隊員們還建立了線上非遺文化社群,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記錄非遺技藝的制作過程,讓更多人了解傳統文化的魅力。一位社區老人感慨道:“看到年輕人這么用心傳承老手藝,我心里比喝了蜜還甜。”
暮色漸濃,晚霞為青年社居委披上金色的外衣。教室里,扎染的靛藍、臉譜的明艷、螺鈿的流光,在光影交錯中訴說著傳統與現代的對話。正如實踐隊隊長王悅妍所說:“我們不僅要讓非遺技藝留在博物館,更要讓它走進百姓生活,成為觸手可及的美好。每一次的傳承與創新,都是我們對這片土地最深情的告白。”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