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蒲團鄉,千畝荷塘碧波蕩漾。在這片荷香四溢的土地上,湖北省鄂州市華容區蒲團鄉小學第一教聯體創新構建“三荷”文化體系,讓教師如荷花般在教育沃土中綻放光彩。
“我們以荷品鑄魂、荷智賦能、荷塘共生為抓手,探索出一條具有鄉土特色的教師成長之路。”華容區蒲團鄉小學第一教聯體負責人介紹。今年2月,該教聯體憑借“荷·智課程”育人實踐入選湖北省人工智能和創客試點校,成為鄂州市唯一獲此殊榮的農村小學。
荷品鑄魂:師德培育的鄉土實踐
“就像塘里的荷花,越是扎根泥土,越要綻放芬芳。”每周三下午,華容區蒲團鄉小學第一教聯體的“荷品論道”師德講堂都會準時開講。榮獲“鄂州好老師”稱號的董志琴老師,正在分享她扎根鄉村教育30多年的故事。她的話讓在場教師深受觸動。
教聯體學校踐行“獨荷不成韻、眾荷方盈塘”的理念,創新實施“紅荷(黨員教師)領航、青荷(骨干教師)支撐、小荷(青年教師)綻放”的“三荷共生”工程。
在“三荷”文化的滋養下,青年教師羅小敏完成了蛻變。她主動擔起全校特殊兒童送教重任,步履丈量風雨,被家長們稱為“背著黑板行走的天使”。“看著孩子像小荷一樣慢慢成長,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荷智賦能:專業成長的創新路徑
華容區蒲團鄉小學第一教聯體精心開發“荷·智課程”體系,圍繞“鄉土文化傳承”“人工智能應用”“跨學科融合”三大領域,整合開發特色校本課程20余門,并融合到國家課程和課后服務中有序實施。
走進“荷塘科技”社團,學生們正操控無人機模擬荷塘施藥。指導老師姜曉霞說:“我們將鄉土資源與人工智能結合,開發出6個特色科技項目。”這個由教聯體為姜老師“量身定制”的發展平臺,已培養出多名市級科技競賽獲獎學生。
在橫山中心小學,符春燕老師帶領“荷塘詩社”的孩子們,將采風所見譜成歌曲。“荷葉田田,書聲瑯瑯,這里是夢想開始的地方……”這首師生共創的《荷塘晨曲》,已成為學校特色課間操配樂。
數學課上,老師帶領學生到學校附近的荷田中采集荷塘面積、種植密度、施肥時間和數量等各種數據,幫助村民優化種植方案;勞動課上,老師帶領學生在校園“智慧荷田”里學習傳統種植技藝;美術課上,老師運用AI繪畫工具讓學生將想象中的“未來荷塘”變成數字作品……一個個大膽的嘗試,都是該校踐行“五育并舉”的生動注腳。
荷塘共生:協同發展的數字突破
華容區蒲團鄉小學第一教聯體建設“荷塘資源庫”,以“數字藕莖”聯通教聯體三校資源,實現教師群體共進的跨越式發展。
通過“云上荷塘”平臺,小港小學的胡玥老師與教聯體內其他教師共享備課資源。“上周的示范課,三校區的老師同時在線點評,提出了很多寶貴建議。”這種跨越空間的教研模式,讓胡玥在今年全省“我的讀書育人故事”評比中斬獲一等獎。
教聯體學校聯合開發數字化資源體系,建立了“教師數字素養能力提升工作室”等3個線上平臺。通過數字化協同,教師備課效率提升40%,教研活動參與率達95%以上,成功立項勞動教育、數字化融合2個省級課題和6個市級科學課題,其中1項課題已順利結題。
近兩年,教聯體20余名教師在省市級各類競賽中累計獲獎50余項,被評為市級示范教聯體和市級教師教育綜合改革基地學校。正如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所說:“這個案例證明,扎根鄉土的文化創新,能夠為教師發展注入持久動力。”(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特約通訊員 李君 熊火軍 潘峻嶺)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