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周洪松 通訊員 崔慶元)近日,河北省第二批省級科學教育實驗校名單揭曉,邯鄲市復興區有5所學校成功入選。至此,該區省級科學教育實驗校已達8所,數量居全市首位。
近年來,復興區以“全域協同”理念為引領,打破學科、校際、家校社邊界,讓科學教育從課堂走向生活,從校園延伸至社會,奏響了一曲跨域融合的科學教育新樂章。
復興區首先從課程破壁,讓科學教育走出“實驗室”。邯鄲市第五中學率先構建起“五位一體”科學教育體系:以科學課程夯實基礎,以科學制作鍛煉實踐能力,以科學社團拓展興趣邊界,以院士講座開闊視野,以競賽項目檢驗成長成果。“科學教育就像搭積木,要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素材去創造。”該校黨委書記牛相燕說。
今年3月,復興少年科學院正式揭牌,15位院士、高校專家化身學生的“云端導師”,讓學生近距離接觸“科學家”,種下探索科學的種子。
復興區實驗中學八年級學生操控無人機掃描校園,在阿里云平臺重建三維虛擬校園,物理課的力學建模、信息課的交互編程、勞動課的傳感器外殼制作,通過一個項目實現多學科融通;百花小學發起“陽臺觀測站”計劃,用礦泉水瓶制作雨水收集器、用艾草研制驅蚊香囊,孩子們化身“科學小主播”,將家庭實驗室的趣事拍成短視頻,廚房、陽臺成了熱鬧的科創基地……如今,各校百花齊放的科學實踐,讓科學知識在孩子們動手實踐中“活”起來。
無人機在“山峰峽谷”中穿梭接力,“小工程師”用紙板搭建的承重橋展現驚人承載力……今年6月,復興區在全市率先舉辦了首屆中小學科學運動會。運動會設置紙船承重賽、無人機挑戰賽、水火箭打靶賽等36個賽項,吸引了全區21所中小學146支代表隊、284名學生同臺競技。
舉辦中小學科學運動會是該區積極構建科學教育“生態圈”的關鍵舉措。此外,復興區發現城鄉教育資源不均是開展科學教育的瓶頸。為破解難題,該區以8所省級實驗校為核心組建起集團校教研聯盟。
實施過程中,市第五中學向西部薄弱學校開放了百萬級人工智能實驗室;實驗中學骨干教師帶著編程課“送教下鄉”;嶺南小學的“云端科學微課堂”整合高校慕課、虛擬實驗等資源,惠及更多學生;鐵路小學聯合農科院開發《節氣里的科學》校本課程;百花第二小學將STEAM課程《綠色低碳風光校園微電站》送到西部學校。
“以前羨慕城里孩子玩機器人,現在我們也能玩,還學會了設計發電系統呢!”西小屯小學孩子們的臉上滿是自豪的表情。
多年實踐,復興區全域協同的科學教育探索結出了豐碩成果。在河北省青少年科學家故事展演中,復興區4個項目躋身全省前列;箭嶺小學教師王文海成為邯鄲市唯一獲得第39屆河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科技輔導員創新作品項目終評展示資格并參與論壇的教師;百花第二小學代表隊在第九屆全國青少年無人機大賽河北賽區選拔賽中勇奪冠軍……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復興區師生已累計斬獲市級以上科學類榮譽300余項。
從家庭實驗室到院士講堂,從鄉土田埂到人工智能前沿,如今,復興區的孩子們正在科學教育的星辰大海中自由翱翔。一顆顆好奇心被點燃,未來拔節生長的聲音已清晰可聞。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