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程墨 通訊員 周黎 張秀文)“老師,這個恐龍真的可以打印出來嗎?”在武昌理工學院位于湖北通城縣雋水鎮的支教點,劉嘉顥小朋友瞪圓了眼睛。孩子們圍著機器,十來分鐘后,卡通恐龍被打印了出來。
這樣的驚喜瞬間,在通城縣的多個支教點不斷上演。近日,武昌理工學院人工智能學院“啟元計劃”星火志愿服務隊深入通城縣開展科技支教活動,教學時長累計28天、135個課時。該服務隊充分發揮學院在人工智能、智能硬件等領域的專業優勢,精心打造了“3D打印”“單片機智能小車”兩大特色科技課程,并在當地9個支教點位實現循環講授全覆蓋,他們把實驗室“搬”到社區活動室,為鄉村孩子打開了一扇通往科技世界的窗。
在“3D打印”課上,孩子們親眼見證虛擬模型變成握在手中的實物。巧妙設計的筆筒、蘊含機械原理的齒輪……想象躍出屏幕,化作觸手可及的現實。而在“單片機智能小車”課堂中,編程控制、傳感器應用、機械組裝環環相扣。
志愿服務隊的隊員們化身“科技導游”,帶領孩子們沉浸式體驗從0到1的創造之旅。人工智能學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2305班羅柏燦接受采訪時表示:“看到孩子們從最初的好奇,到嘗試時的緊張,再到成功后的歡呼雀躍,是我們最大的成就感?!?/p>
“科技支教是武昌理工學院作為應用型高校扎根社會、服務地方的一個縮影。”人工智能學院黨總支副書記李雪燕表示,學校始終堅持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緊密結合,用技術助力鄉村振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