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健全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既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核心要義,更是應對時代挑戰、重塑育人格局的關鍵路徑。作為全國家校社協同育人實驗區,河南省洛陽市通過先行先試、積極探索,打破多方主體壁壘,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協同的育人新樣態,共鑄學生健康成長的生態圈。
一、制度先行: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四梁八柱”
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如何在育人方面達成思想共識、做到協同一致,是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關鍵。洛陽從制度保障入手,強化推進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頂層設計。
一是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構建“1+N”政策配套體系。印發《洛陽市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實驗區建設實施方案》,出臺《洛陽市家長學校建設導則》,編制《洛陽市社會育人資源清單》,明晰學校、家庭、社會等不同育人主體工作職責,形成覆蓋陣地建設、師資培養、資源調配等全流程工作體系,為協同育人提供了清晰的行動指南。
二是注重協同推進,將政策轉化為實際效能。市、縣、校分別成立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專班,建立完善跨部門、跨縣區聯動機制,推動教育、民政、文旅等部門協同參與,定期召開聯席會議,解決資源整合、責任劃分等實際問題。建立洛陽市學校家庭教育指導委員會,實施中小學家長學校建設提升行動,指導中小學規范建設家長學校,認真落實“十有”標準,市直學校家長學校覆蓋率達100%,縣區學校家長學校覆蓋率達90%。
三是依托項目建設,突出示范引領作用。立足學校周邊資源,精心打造“家長驛站”,科學規劃溫暖愛心服務區、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區、“教育面對面”咨詢區等功能區域,搭建起多方參與、資源共享的家校共育平臺。發布家校社協同育人項目清單,聚焦家校共育課程開發、社會資源實踐基地建設、社區教育服務提升等核心領域,設立“家校共育示范校”“研學基地共建”“社區教育品牌”等重點項目。洛陽市第二高級中學邀請知名企業家擔任職業規劃導師,聯合開展生涯體驗項目,示范帶動全市中小學校生涯教育開展。澗西區實驗小學與社區合作打造“周末實踐課堂”項目,推出“非遺傳承體驗日”“科學實驗親子課堂”等系列活動,充分激發家長和學生參與熱情,形成可復制推廣的實踐樣本。
二、整合資源:打通共享家校社育人資源的“最后一米”
洛陽通過“清單管理、專業賦能、課程建設”三大舉措,打破家校社資源壁壘,推動教育資源從“零散分布”向“系統聚合”轉變。
一是系統整合,發布育人資源清單。通過梳理社會育人資源,形成6大類型、覆蓋28家單位的社會育人資源清單供學校、社區選擇。社會公益類資源,政府、社區、高校131個場館化身“移動課堂”,唐三彩燒制體驗、科技館人工智能互動裝置等,讓學生沉浸式感受文化、科技的魅力;志愿服務類資源,為學校、社區提供豐富多彩的公益講堂類活動,817所學校借助家長、社區志愿者團隊,為4.6萬余名學生開展“職業講師進課堂”等特色活動;培訓類資源,聯動高校和專業機構,借助專家教授、河洛工匠等優質資源,為197所學校學生定制科技創新、生涯規劃等專題課程。
二是專業賦能,鍛造優質導師隊伍。洛陽整合學校教師、社會志愿者、優秀家長等多元力量,依托市縣校三級教師發展中心,打造市縣校三級“導師+骨干”家庭教育隊伍,隊伍中既有理論深厚的專家學者,又有實踐經驗豐富的一線教師和家長代表,形成專兼結合、優勢互補的良好格局。全市超過7000名教師參加省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心理健康指導師等專業培訓,2.85萬人次接受市縣校各類家庭教育培訓。
三是構建課程,打造實踐育人體系。課程是落實協同育人的關鍵載體。洛陽積極開發300余門“校內+校外”的多樣化課程,校內課程注重與學科教學、德育工作融合,校外課程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開發公益課程、線上課程等,為家長和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選擇。洛陽市第六高級中學鳴鶴博物館與市域內博物館建立工作聯盟,共建“青銅器研學課程”,設計“文物修復體驗”“歷史故事創編”等實踐項目。澗西區東升二中與本地工礦企業合作推出工業遺產校本課程,組織學生走進智能制造車間開展職業體驗活動。
三、品牌賦能: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協同育人格局
洛陽以品牌活動和平臺建設為支點,將抽象的協同育人理念轉化為大眾喜聞樂見的教育實踐,不斷提高家長和社會對協同育人的重視和參與度。
一是打造“教聯體”強磁場。創新打造“學校主導、家庭參與、社會支持”的教聯體協同機制,以優質學校為核心,聯合社區、企業、公益組織等社會機構以及家長委員會、家庭教育協會等組織組建跨領域教聯體,定期組織學校教師、家長代表、社會教育工作者開展主題研討,邀請心理專家、班主任、家長共同設計課程方案,通過家長課堂普及家庭教育方法、學校開展團體輔導、社區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等方式,形成閉環支持體系。澗西區“慧老師”團隊整合共青團、學校、社區等資源,由學校提供師資與場地開展心理健康團體輔導,共青團組織志愿者保障活動運行,社區挖掘家庭需求并精準對接,推出家庭教育講座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惠及超2000戶家庭,充分彰顯“教聯體”資源整合與協同育人效能。
二是開展“家校大講堂”活動。創新構建“專家引領、家校互動、精準指導”的家庭教育新模式,定期邀請教育領域權威專家、優秀一線教師開展專題授課,深入實施“1+30+N”家長學校教學改革,“1”為每次家長會全校深耕一個主題,“30”為每個主題授課時間30分鐘,“N”為針對每個學生進行個性化分析,為家長提供系統、專業的家庭教育指導。洛陽市第一實驗小學依托“家校大講堂”,開展“每月一主題”系列活動,邀請家長代表、心理專家、法治副校長開展專題授課,家長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顯著提升。
三是打造“社區教育聯盟”平臺。依托鄰里中心、鄉里中心等社區陣地,整合學校教育資源、社區公共服務資源和家庭實踐資源,建立完善“1+N+X”運行機制,即“1”個社區教育服務中心統籌協調,聯動“N”所轄區學校、“X”類社會機構(圖書館、科技館等),圍繞素質拓展、社會實踐、家風培育等主題開發系列社區教育課程與活動。洛龍區以定鼎門社區為核心,聯合周邊5所中小學、3家文化場館、2家社會組織成立社區教育聯盟,通過“菜單式服務”模式,學校向社區開放操場、圖書館等設施,教師擔任社區公益課程講師,社區挖掘退休教師、行業能手等組建“銀齡導師團”“工匠講師團”,將家庭教育場景從家庭延伸至社區,年均開展活動80余場,惠及家庭超3000戶。社區教育聯盟還建立“家校社共育積分制”,家長和學生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文化活動可累積積分,兌換圖書館借閱權限、博物館研學名額等獎勵,有效激發家庭參與積極性,社區居民對教育服務的滿意度顯著提升,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協同育人新格局。
下一步,洛陽將持續擦亮家校社協同育人創新品牌,不斷提升區域內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水平,在協同育人生態圈中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更科學、更合理、更有效的支持,努力辦好更有高度、更有精度、更有溫度、更有力度的人民滿意的教育。
(于曉峰 作者系河南省洛陽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
《人民教育》2025年第12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