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山東省以“立德樹人、求是創新、名師先行”為基本工作思路,用20年的堅守與探索深耕齊魯名師、名校長、名班主任“三名”建設工程,帶動廣大教師將“躬耕教壇、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作為共同的價值追求,構建起實踐浸潤、項目賦能、平臺支撐的良好發展格局,培育出一批批“立得住、叫得響、推得開”的教育領軍人才。
迄今為止,全省已成功開展了5屆齊魯名師、4屆齊魯名校長以及1屆齊魯名班主任建設工程,累計培養1455人,考核認定805人。通過“培訓一個、帶動一群、輻射一片”的培養模式,充分激活了弘揚教育家精神的雁陣效應,為鍛造強國優師交上了一份齊魯答卷。
戰略筑基:從“頂層設計”到“生態重建”
山東是教育大省,2024年全省共有專任教師141.10萬人。體量如此龐大的教師隊伍,迫切需要在管理、培養機制上“落好關鍵子,下好全盤棋”,加快培養一支具有鮮明教育思想和成熟教學模式、引領教育改革發展的專家型教師和校長隊伍,帶動全省教師和校長提升專業發展水平,為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更好地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2004年,山東省啟動“齊魯名師名校長建設工程”,以“教育家型教師”為培養目標,拉開了強師行動序幕。
20年間,該工程逐步迭代升級為覆蓋名師、名校長、名班主任的“齊魯三名”工程,構建起“省—市—縣—校”四級聯動培養體系,依據“三維雙系統”名師成長機制模型,探索出“一體兩翼雙貫通”的培養模式。其中,“三維”即生態互動、教師專長、個性特質三個維度,“雙系統”包括由內驅力、外驅力組成的驅動系統和由專業知識、專業發展能力等組成的智能系統。“一體兩翼雙貫通”的培養模式,即以“學習研究發展共同體”建設為載體,知能提升活動和動力激發活動為兩翼,將課題研究、思想凝練等挑戰性任務驅動與導師指導貫穿培養周期的全過程,通過集中培訓、經典閱讀、跟崗觀摩、進校指導等活動,助推工程人選成長為教育家型教師和校長。
這一“形魂并重”的頂層設計,不僅關注個體成長,更注重通過“種子效應”激活區域教育生態;既體現“教育家精神”的引領,又注重融入現代教育治理智慧,全面激活了全省教師隊伍建設的“一池春水”。全省各地紛紛結合實際組織實施市、縣、校級名師名校長建設工程,全省呈現出“頭雁領飛,群雁競飛”的蓬勃景象。
創新模式:五大亮點構筑強師矩陣
堅持以“三種文化”凝心鑄魂,讓齊魯大地的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成為必備“精神養料”。從曲阜的孔子博物館到沂蒙精神紀念館,從海爾的創新理念到浪潮的轉型實踐,這些文化“寶藏”被納入現場教學課程體系,讓工程人選在文化的浸潤中筑牢思想底色,胸懷“國之大者”,堅定信仰之基,成為教育家精神的“播種者”。
堅持共性與個性兼顧,量身定制“成長套餐”。集中培訓、主題論壇、學術研討是“共性大餐”;導師指導、名校跟崗、協同共育是“個性小灶”。通過“一人一案、一校一案”,讓每一位工程人選都能在適合自己的軌道上加速奔跑。
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打開培訓“大格局”。引入國內外優質培訓資源,邀請教育“大咖”授課;同時,組織工程人選出國考察、短期訪學,讓他們在國際舞臺上“開眼界”“長見識”,厚植家國情懷,講好齊魯教育家故事。
堅持任務驅動與專家指導雙線貫通,啟動成長“雙引擎”。設置課題研究、攻堅項目、讀書沙龍等挑戰性任務,同時為每位工程人選配備理論實踐雙導師,通過智能化平臺提供“一對一”指導。
堅持分類分段梯次推進,讓成長更加“多姿多彩”。遵循教師專業發展規律,分群組、分年度、分階段設計培養培訓活動,讓每個人在不同階段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坐標”。
嚴選精培:錘煉硬核素質與卓越能力
破立并舉,嚴把選才“入口關”。我們始終堅持師德第一標準,重點考察人選的教育教學業績。在選拔過程中,一方面,打破“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的舊條框,立起了“重實績、重能力、重貢獻”的新標尺;另一方面,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從個人申報到逐級推薦再到省級評選,每一步都接受監督,確保選拔出的每一位教師都是“真金不怕火煉”。“齊魯三名”的評選中還單獨設立了鄉村系列,為鄉村教師開辟“綠色通道”,申報比例不低于20%,讓鄉村教育的“星星之火”也能燎原。同時,為成績突出的青年教師打開破格申報的大門,助力他們“彎道超車”。
任務驅動,抓好管理“過程關”。“齊魯三名”建設工程就像一場嚴格的“大考”,既要“考知識”更要“考能力”,既要“考成績”更要“考品德”。所以必須加強培養管理,嚴格過程考核。為每一位工程人選建立個人成長檔案,分年度進行過程性考核,推進發展性評價,讓成長道路上有跡可循。此間,對于脫離工作崗位、造成教學事故、師德失范者,一律取消培養資格;中期考核不合格者,還要進行“補考”約談。
全面評價,守好考核“出口關”。培養周期結束后,省教育廳組織專家依據工程建設目標,采取材料評價與陳述答辯相結合的方式,從師德表現、研修學習、教育教學實績、示范帶動和培養成果等維度進行綜合考評,將品德、能力和貢獻作為評價教師的核心標準。只有通過這場“大考”的重重淬煉,才能被正式認定為“齊魯名師”“齊魯名校長”“齊魯名班主任”。
輻射帶動,形成成長能量的鏈式“裂變效應”
搭建多元平臺,引領教師成長。為每一位工程人選搭建線下實體工作室和網絡工作室,為他們打造“成長家園”。在這里,工程人選與區域青年骨干教師和校長形成學習發展研究共同體,共同探討教育教學的“秘籍”。同時,面向全省中小學教師開放網絡工作室,通過課題研究、專業閱讀、名師導教等欄目展示分享工程人選的教學經驗和成果。目前,全省建立了328個名師工作室、100個領航工作室,形成了“名師帶教—成果輻射—資源共享”生態鏈,實現了“培養一人、激活一校、帶動一域”的輻射圈。
投身志愿服務,踐行教育家精神。依托“互聯網+教師專業發展”工程、省內教育幫扶與教育援疆援藏等活動,為工程人選提供專業指導、培訓授課、名師送教等志愿服務活動的高端平臺。在培養期內累計服務時間不少于40小時,用實際行動踐行名師名校長的社會責任和擔當。
強化輻射帶動,推動成果產出。依托齊魯名師名校長領航工作室、名師名校長志愿服務工作站等,為工程人選提供常態化示范引領平臺,引領全省建構起省、市、縣、校四級聯動的名師培養體系。通過聯合攻關等任務驅動,不斷提高名師名校長的輻射帶動意識,持續強化教育思想和辦學實踐引領能力,造就一批在省內具有領先地位、在業界享有廣泛認可、在國內具備領軍能力的教育家型教師與校長群體,帶動全省中小學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斷提升。
回望“齊魯三名”建設工程的20年,是一場教育領軍人才的“鑄劍之旅”,也是一次齊魯教育崛起的“破曉之行”,更是一幅教育家精神薪火相傳的“奮進畫卷”,為教育強省建設注入了強勁生機與活力。面對新時代教育強國建設的新要求,我們將持續優化“齊魯三名”建設工程,培育更多教育領軍人才,讓齊魯教育的“星空”更加璀璨,為實現建成教育強國的宏偉目標貢獻齊魯力量。
(孫曉筠 作者系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
《人民教育》2025年第10期,原標題為《深耕“齊魯三名”建設工程 鍛造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