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李諶涵 記者 陽錫葉)近日,湖南安化縣舉辦了一場鄉村振興工作研討會,由湖南城市學院湯放華教授團隊精心編撰的《中國鄉村振興發展報告——文化振興引領鄉村振興》藍皮書成為討論的焦點。該藍皮書以文化振興為切入點,系統梳理并總結了安化縣在文化振興引領鄉村振興方面的主要實踐與寶貴經驗,同時對其實現路徑和策略進行了深入剖析。
村莊規劃趨同化問題突出、文化價值發掘不深入……湯放華教授團隊4年來深入安化縣20余個村,通過實地考察、座談交流等方式開展深度調查,形成問題清單,積極探索以“文化”破題,以“清單”解題,以“共治”答題。團隊致力于安化文化振興引領鄉村振興研究,成果“文化振興引領鄉村振興的村莊規劃實證研究”榮獲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十大優秀案例”。
近年來,湖南城市學院積極推動文化振興賦能鄉村振興,發揮專業特色,用好人才優勢,以鄉村規劃為“巨筆”,描繪著中國式現代化鄉村的美麗畫卷。
在安化云霧繚繞的群山深處,蘇溪村靜臥其間,這個曾以“耕讀傳家”祖訓綿延600年的村落,在脫貧后雖實現了物質豐裕,卻也面臨精神空落的困境。湖南城市學院駐村工作隊穿梭于青石巷陌間,深入農民群眾中,多方調研,尋求破局。
破題的關鍵,落在了下溪片區240年樹齡的白果樹下。駐村工作隊發現,這片土地對文字天然親近,于是,一場從“鋤頭”到“詩行”的蛻變在蘇溪村展開,組建農民詩社、編寫村史花鼓戲、打造詩詞文化墻……
4年時間,湖南城市學院師生帶著村民創作了200多首詩,從春耕到秋收,從茅草危房到磚瓦新宅,村民們用詩歌描繪出他們的幸福生活。在湖南城市學院的助推下,蘇溪村獲評“湖南省詩詞之村”。
千年文脈化作村民筆下的“修通大路通南北,五湖四海任由人”“鄉村振興指日待,田園生活樂太平”。當村民從旁觀者成為創作者,文明鄉風的種子在泥土里扎根,成為湖南鄉村以文化賦能振興的鮮活樣本。
文藝晚會、春聯義寫、廣場電影……學校師生在帶領村民創作詩歌的同時,定期在村里開展文化活動,修建蘇溪文化廣場、籃球場等文化設施,將村辦公樓公共區域改造成擁有近4000冊藏書的蘇溪村農家書屋,進一步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使群眾增強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
在安化縣樂安鎮青峰村,湖南城市學院新一輪駐村工作隊正大力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工程。今年暑假,該校師生深入村里的各個角落,精心繪制了以“小籽花生”為主題的墻繪。只見墻面上,顆顆飽滿的花生果實閃耀著金色的光芒,仿佛在靜靜地講述著這片土地與農人之間那血脈相連的動人故事。
“這畫上的花生,簡直和咱地里種的一模一樣!”師生們將藝術創作與鄉土文化、村民實際需求緊密結合,讓原本長在田間地頭的普通“小籽花生”,蛻變為承載著鄉土情懷與產業自信的文化象征。
一批批城鄉規劃紛紛落地,一個個村莊正蝶變成“美麗村”“富裕村”……湖南城市學院師生正在以文化賦能、文化引領、文化振興,為各區縣鄉村繪制出鄉村振興的發展藍圖。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