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寧波職業技術大學組建“守望相助·同心筑夢”推普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團,跨越千里奔赴國家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四川省涼山州普格縣,開展推普實踐活動。師生們以語言文字為紐帶,跨越山海,深入彝鄉,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注入青春力量。
該實踐團以“語言浸潤”為切入點,精心設計“同音同心”推普課程,將拼音教學與彝族民間故事、生活諺語相結合,增強語言學習的實用性與趣味性。在“青說青聽”主題宣講中,團隊成員融入寧波海洋文化與涼山彝寨風情,通過視頻、圖文等多種形式,講述紅色歷史與鄉村變遷。
寧波職業技術大學“守望相助·同心筑夢”實踐團開展推普實踐活動。學校供圖
為推動推普工作走深走實,實踐團開展入戶調研,深入了解村民語言使用現狀與實際需求。在村民阿依莫家,志愿者發現她曾因只會說彝語,錯過電商帶貨的機會,后來在當地政府的幫扶下,阿依莫有了自己的電商賬號,也能流暢說出自家農產品的特色亮點。以此為契機,實踐團通過協助開展電商用語培訓等方式,切實幫助當地群眾提升溝通與致富能力。
此外,實踐團在普格縣火把文化廣場設立推普攤位,將普通話宣傳與趣味游戲、民族文化體驗相結合。“當我們不再只關注教了多少句普通話,而是在意這些話能幫他們解決什么難題時,我們才算真正從‘走進家門’到‘走進了他們的心坎里’。”該實踐團團長朱怡暢說。
在“涼山手工藝活態館”這座依托寧波東西部協作資金建成的活態文化空間里,寧波職業技術大學非遺傳承社科普及實踐基地在此落成。“實踐基地的落成,是深化東西部協作的‘連心橋’,也是賦能產業升級的‘強引擎’。”該實踐團指導教師、寧職大團委書記王欣表示,該基地將以非遺文化為紐帶,促進甬涼人民交流融合,推動涼山產業與文化發展,培育兩地青年人才。
近年來,寧波職業技術大學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聚焦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提升攻堅地區的語言難題,探索構建“課堂教學+實踐指導+產業賦能”的“推普+”多維實踐機制,通過入戶語言調研、職業技能培訓、同音推普課堂等形式,助力少數民族群體從“語言互通”邁向“產業共興”“生活向好”。(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史望穎 通訊員 徐曉璐)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