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兒找沈樂,啥都明白,干活精細,認真負責。”近日,淮河能源集團的“00后”小伙子沈樂憑借出色的工作業績、扎實的專業技能和卓越的職業素養,榮獲第三屆“淮河能源集團十佳青年”稱號。
回望4年前,剛從淮南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的沈樂,并非天生的技術能手。“面對設備手足無措,看圖紙滿心茫然”是他初入職場的真實寫照。但母校的“雙導師”育人體制,為他埋下了工匠精神的種子。學院與淮河能源集團共建的“六共”科教協同模式,圍繞企業實際需求優化專業設置、開發課程體系、共建實訓基地,致力于為企業輸送“用得上、留得住、發展好”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讓他在校時就通過“訂單班”接觸到真實的礦井設備操作場景。
“學校的電子制作競賽和機器人競賽,培養了我精益求精的習慣。”沈樂回憶,學院定期舉辦的“五小”競賽活動,構建了校賽、省賽、國賽梯級培養體系,這種以賽促學的模式讓他在求學階段就養成了鉆研技術的韌勁。更重要的是,學校邀請全國勞模、江淮杰出工匠等楷模現身說法的課程,讓“愛崗敬業、追求卓越”的工匠理念早早融入他的職業認知。
帶著校園習得的基礎技能和職業信念,沈樂來到顧橋礦綜采三隊。隊里師傅那句“光有理論不行,得會真功夫”的告誡,成為他職業生涯的啟蒙課。從此,他成了師傅的小跟班,下井時寸步不離記錄電纜走向、按鈕功能,上井后熬夜鉆研原理,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滿了故障特征和操作心得。
在校期間凝練的工匠精神更促使他嚴格要求自己,模擬接線要求橫平豎直,哪怕手指磨出血泡也絕不松懈。“干技術沒有捷徑。腳踏實地,才能把活兒干到極致。”這是沈樂在無數個日夜的練習中悟到的道理。
一次緊急搶修任務見證了他的成長。智能化采煤機專用電纜發生漏電故障,這種內置通訊光纖的復雜電纜,平常制作一個連接頭最快也要3小時。沈樂與老師傅許振江聯手,僅用不到2小時就完成了連接頭制作,保障了礦井安全生產。
“沈樂的優秀事跡激勵著更多的淮職學子潛心學習、錘煉技能,立志成為未來的大國工匠。”淮南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院長袁愛清表示,未來學校將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強化校企協同育人,為企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堅實的人才支撐。(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方夢宇 通訊員 程婕 李全軍)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