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面對亡國滅種的空前危機,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偉大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這一精神內蘊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堅韌信念、責任擔當,具有穿越時空的價值。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道路并非坦途,外部環境的深刻復雜演變、改革發展穩定躲不開繞不過的深層次矛盾、意識形態領域的多重激蕩,都考驗著我們的智慧和勇氣。在新征程上凝聚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磅礴偉力,就要繼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弘揚偉大抗戰精神,要筑牢信仰之基,驅散歷史迷霧。應對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蝕和挑戰,首要的是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大力加強抗戰史的研究宣傳。要“堅持正確二戰史觀”,旗幟鮮明批駁“西方中心說”、“正面戰場主導說”等錯誤觀點,正確看待東方主戰場的作用,正確認識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要不斷挖掘、整理、考證翔實史料,依托權威平臺發布研究成果,利用好盧溝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等的價值功能,打造鮮活的歷史課堂;要在重要的時間節點如國家公祭日、勝利紀念日、烈士紀念日等組織公祭、瞻仰和主題展覽等活動,以莊重的儀式觸動人們的心靈;要創作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藝作品,講好抗戰故事;要推動抗戰歷史教育貫穿學校教育各階段、滲透國民教育全過程,引導人們特別是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讓歷史自信根植于對歷史的深切認知。
弘揚偉大抗戰精神,要激蕩情感共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把偉大抗戰精神作為激發愛國熱情的富礦,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教材。在學校教育體系中嵌入偉大抗戰精神內容,在家庭教育中自覺融入其傳承要求,在社會公共活動中體現其內核。要充分利用重要紀念日等時間節點傳播紅色主題歌曲、開展愛國歌詠比賽和抗戰故事巡講活動,在氛圍渲染中構建情感基底;要組織青少年參與“尋訪抗戰足跡”、“重走抗戰路”等主題研學活動,在具身體驗中加深情感認知;要大力宣傳新時代在各條戰線上涌現出的愛國奉獻、攻堅克難、勇于擔當的模范人物和先進事跡,深刻揭示其精神品質與偉大抗戰精神的傳承脈絡。通過豐富多樣的情感紐帶鏈接和價值認同構建,使偉大抗戰精神成為強化民族歸屬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大黏合劑。
弘揚偉大抗戰精神,要融入奮斗實踐,激發時代偉力。把偉大抗戰精神融入國家發展和公民日常行為范式至關重要。在國家戰略層面,以“不畏強暴”的氣概、“血戰到底”的斗志,應對國際競爭中的科技封鎖打壓和各種風險挑戰,激發自主創新突破的銳氣;以“百折不撓”的堅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敢啃硬骨頭敢涉險灘;以“匹夫有責”的擔當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在社會治理中,弘揚守望相助、甘于奉獻的精神,提升公共安全治理能力和社會文明程度;用團結奮斗精神激活基層治理,凝聚德治、法治、自治合力;用家國情懷匯聚社會共識,化解治理中的矛盾和問題。在公民個人層面,倡導把愛國情懷化為立足崗位、履職盡責的實際行動,把“堅忍不拔”的信念轉化為克服困難、干事創業的勇氣。團結是抗戰勝利的關鍵。在當代,每一個個體都可以通過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鄰里間傳遞溫暖,在公共事務中理性發聲,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凝集團結力量。
偉大抗戰精神激勵我們有力前行。紀念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傳承是為了更有力地前行。偉大抗戰精神以其不朽價值賦予我們面向未來的巨大精神力量,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澎湃動能。
要以信念之光堅定道路自信,錨定復興航向。偉大抗戰精神昭示我們,當國家意志凝聚、人民團結奮斗,任何艱難險阻都無法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所彰顯的“必勝信念”,有助于我們在風云變幻的百年大變局中,始終保持戰略清醒和定力,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行。
要以斗爭之志激發攻堅銳氣,破解時代難題。偉大抗戰精神內蘊的英雄氣概和頑強毅力,是我們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征程上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的精神動力。從核心技術攻堅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從統籌發展和安全到維護國家安全和領土主權完整,偉大抗戰精神賦予我們迎難而上、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強大魄力和意志品質,激勵我們不斷奪取新征程上的新勝利。
要以團結之力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匯聚磅礴復興偉力。抗戰勝利的歷史經驗深刻揭示了“團結就是力量”的硬道理。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事業中,我們面臨著復雜艱巨的局面。偉大抗戰精神所蘊含的深厚愛國情懷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喚醒全體中華兒女歷史自覺和時代擔當、畫好團結奮斗最大“同心圓”的強大內驅力。
要以自強之魂塑造崛起風骨,肩負時代使命。偉大抗戰精神是中華民族自省自強的永恒號角,時刻警示我們“落后就要挨打”,激勵我們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勇于探索開辟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偉大抗戰精神淬煉的民族風骨和自強內核,要求我們必須摒棄陳舊思維,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維護和平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責任,展現出自信、自立、自強的大國風范和擔當精神。
(作者系河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文系河北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HB23MK001]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05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