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深入推動教育對外開放,統籌“引進來”和“走出去”,不斷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競爭力和話語權。擴大國際學術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為推動全球教育事業發展貢獻更多中國力量。為實現這一目標,打造“留學中國”品牌是其中重要一環。近年來,來華留學教育在規模與結構上均取得顯著提升,但在生源質量、課程內容、教育管理隊伍建設、培養過程監管、培養效果等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尚未形成彰顯特色的“留學中國”品牌效應。通過對歷史經驗的深入研究和反思,我們發現,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留學蘇聯”工程對于提升新時代“留學中國”品牌影響力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1951年至1965年間,我國派往蘇聯的約3萬名各類學習人員,歸國后在科技、教育、文化、農業、交通、地質等多個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通過挖掘北京交通大學3位公派留蘇教授的口述史,剖析留蘇學生“獲得感”的來源,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路徑重構,提出基于歷史經驗的創新策略,助力來華留學生成長成才,做優做強“留學中國”品牌,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際人才磁場,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教育動能。
留蘇口述史:鮮活的個體生命感受
口述史作為一種口頭的、有聲的歷史,捕捉了個體或特定群體的珍貴記憶與生活軌跡。它融合社會史、文化史與生命史等多重視角,深刻展現個體在宏大歷史洪流中的獨特生命體驗。本文所依據的口述史資料,源自對以下3位教授的深度訪談。
張樹京:由學者轉型為校長的留蘇精英。1933年出生,1953年于哈爾濱鐵道學院電信工程系電信系畢業后到北京鐵道學院任教。1958年至1962年赴蘇聯列寧格勒鐵道學院(現為圣彼得堡國立交通大學)學習無線電技術專業,獲副博士學位。長期從事通信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博士生導師,曾任北京交通大學校長。張樹京教授口述經驗豐富,敘事邏輯嚴密,言辭流暢;內容安排張弛有度,引人入勝。
袁保宗:純學者型留蘇代表。1932年出生,1953年于北京鐵道學院電信工程專業畢業后留校任教,1956年至1960年赴蘇聯列寧格勒鐵道學院電信系科學技術專業學習,獲副博士學位。北京交通大學鐵道運輸自動化和通信、通信與電子系統、信號和信號處理等3個博士點的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袁保宗教授敘事嚴謹穩重,留蘇記憶深刻,有敘事,有思考。
李金紈:記憶漸褪的留蘇教授。1954年至1959年留蘇,就讀鐵路經濟與組織專業,回國后到北京交通大學任教。因年齡與健康原因,李教授對留蘇時期的故事已大多遺忘,不愿多提,尤其是學術部分更是絕口不提,僅愿談及生活片段。即便如此,這些記憶也是零碎而模糊的。然而,她對特定情節的記憶卻異常鮮明,這份獨特的情感色彩,使得她的口述史尤為動人。
口述史文稿以對3位教授的訪談錄音為素材,經過轉寫、整理以及被訪談者本人的審閱與修訂而成,約1.7萬字,主要涵蓋公派留學的背景、留學期間個人生活觀察與感受,以及留學經歷對受訪者的人生產生的深遠影響。3位教授留學經歷各具特色,但皆于蘇聯收獲了良好的體驗與豐盈的獲得感。
歷史鏡鑒:留蘇學子“獲得感”的四個密碼
師者雙翼:學術導航與文化啟蒙。蘇聯教師所提供的“學術+文化”雙重引領,是留蘇學生獲得感的核心源泉。袁保宗教授至今仍記得,他的導師采用了一種特殊的教導方式,不僅加深了他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更系統培養了他的學術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袁教授回憶說:
“導師對我們非常嚴格。我們講,他聽,最重要的是要求講得很清楚。他要求我:在匯報時,你要把我當成你的媽媽,你媽媽不懂什么專業,你講到要讓媽媽也能聽懂,這就合適了。不是我怎么說你就怎么說,你弄懂以后講給我聽,講給我聽的時候,我像老百姓一樣,隨便一聽就能聽懂了。懂了以后知道復雜的地方在哪里,這才算是講明白了。這是我印象最深的。后來,我跟研究生講的時候也經常用這個思想。”
除了學術引路人,蘇聯教師還扮演著文化擺渡者的角色。袁保宗教授講道:
“有一個外語教師我印象比較深,她是最典型的授課老師,在她自己的辦公室,我們五六個留學生圍一圈,她認真的態度像慈母,把我們當成她的孩子一樣,當時她50多歲。給我們講課本、講蘇聯風俗習慣,等于是文化傳授,無所不傳,交流的環節對留學生的影響比較深,對蘇聯的好印象就是從她這里得到的。”
反思構建:研究型學習的內化作用。除了教師的引導,留學人員普遍受益于研究型教學模式,這一模式激發了他們的反思與感悟,并將其內化。張樹京教授認為,自己留蘇4年最大的收獲是在各種研究實踐中形成了自主學習、獨立工作的能力。袁保宗教授則從自己的實驗經歷中收獲了一生難忘的感悟。他回憶說:
“晶體管觸發器在短脈沖觸發下,產生脈沖的寬度應該是不變的。教科書都是這么說的,但我就是做不出來,做出來的是變化的。我就問很多教這門課的人,回答都是‘這不簡單,就應該是不變的。你再試試’。最后還是我自己琢磨呀琢磨,終于得出一個結論,就是要滿足一個條件,進去的激勵脈沖本身要非常窄,要比由它產生的響應脈沖短很多;刺激就是刺激,響應就是響應。純粹是因為激勵脈沖寬了會影響它自己的響應脈沖。這個道理挺簡單,所有的教科書都沒有講這個條件。所以,我得出一個概念:書上的東西抄來抄去,不經過本人實驗的不是真正的知識。要變成真正的知識就要靠本人實踐,這個印象也是非常深的。這些都是我學習中一生難忘的。”
科學沃土:名校精神的無聲滋養。蘇聯的高等教育機構學術氛圍濃厚,對留學人員產生了無形而深遠的影響。張樹京教授對他留學就讀的大學贊譽有加:
“我所就讀的列寧格勒鐵道學院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名校,發明化學元素周期表的門捷列夫教授曾經在這里工作過,至今還保留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實驗室。學校建于1809年,在2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它已培養出無數的工程技術人才,是蘇聯鐵路建設人才的搖籃。校內著名教授云集,還有多名蘇聯科學院院士任教,在我一生的成長道路上能夠受到蘇聯名校的教育和熏陶是我一生的幸運。”
此外,張樹京還提到,蘇聯的學術規范和科研流程,包括論文撰寫、實驗設計、數據記錄等方面的標準化操作,也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學院的歷史傳統以門捷列夫實驗室等具象化形式呈現,學術權威以著名教授云集之態集群化展現,治學風尚則通過標準化操作等制度化方式得以傳承,這三者共同構筑了“傳統-人物-制度”的穩固三角組合,營造出濃厚的學術氛圍,如春風化雨般滋養著留學生的心田。
人文關懷:跨越國界的親情網絡。最后,3位留蘇教授在異國他鄉獲得的人文關懷,也是留蘇積極體驗的重要來源。在3位教授的口述史中,“母親”的形象頻繁出現,她可能是教師,也可能是素未謀面的朋友。張樹京教授回憶說,俄語老師像對待自己的兒女那樣,在文字語言上幫助中國同學修改論文,直到滿意為止。袁保宗教授也將自己的外語老師形容為“慈母”。李金紈教授在留蘇回國半個多世紀之后,記憶最深刻的就是“俄羅斯母親”。根據李金紈教授所述,這位“俄羅斯母親”其實是她當時的同桌柳達·芭苕夫喀娜的母親。柳達見同桌因為一段時間沒有收到家書而情緒低落,就請自己的母親以母親對女兒的口吻,給同桌寫了一封信,表達思念與祝福。此后,柳達的母親還親手為“中國女兒”繡過一張俄羅斯風格的桌布。對于這位“俄羅斯母親”,李金紈教授這樣說:
“從此,那封慈母家書讓我視她為俄羅斯母親,她也視我為她的中國女兒。我們的母女情,陪伴、安慰了我的整個留蘇歲月。留蘇5年所收獲的知識早已不記得了,但收獲的俄羅斯人民和俄羅斯母親的友愛,卻終生陪伴著我。”
路徑重構:基于歷史經驗的創新策略
構建“學術導師+文化導師”協同育人機制,打造“學術+文化”雙核融會品牌。前文的口述史分析表明,教師學術指導與文化傳播并重,是留學生獲得感的核心源泉。鑒于此,應將留學生教師隊伍的建設與優化置于戰略高度,精心遴選不僅擁有豐富教學經驗和卓越科研能力,而且深諳中國文化精髓、具備強大文化傳播力的教師,擔任留學生的學術與文化領路人。對于研究生層次的留學生,除學術導師外,可為其配備文化導師,構建“學術導師+文化導師”協同育人機制,以同步提升留學生的學術造詣與中國文化認知。
開發研究導向型培養方案,打造“學研貫通”科研領軍品牌。汲取蘇聯的留學生教育之精髓,采用研究導向型培養方案,重構課程矩陣,廣泛使用課題制教學模式,將培養重心聚焦于學生的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激勵學生主動探索、自主學習,通過“提問-探究-驗證-反思”的螺旋上升式學習路徑,不僅授予并助其內化高效的學習策略與技能,更促進其批判性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構建來華留學生學術共同體平臺,打造科研支持網絡,為留學生未來的科研道路奠定堅實的基礎。
營造濃郁學術環境,培育“學術浸潤”精神滋養品牌。蘇聯高校所營造的深厚學術氛圍曾對留學人員產生深遠影響,我們亦應以此為鑒,積極構建“傳統-人物-制度”的三角支撐體系,培植并維系濃郁的學術環境。將高校的學術基因和學術傳統具象化,如將校史資源轉化為VR/AR形式的學術文化體驗模塊,讓來華留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其魅力。同時,積極向來華留學生介紹本校“學術明星”,通過名師工作坊等形式樹立學術標桿,打造獨特的學術文化符號。將學術參與度納入留學生培養方案的學分體系,實行“學術活動積分制”,激勵留學生積極參與各類學術活動。
建立跨文化適應支持系統,塑造“心靈港灣”情感支持品牌。情感上的支持和關懷對于留學生群體的跨文化適應至關重要。因此,應全力為留學生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情感支持與關懷,構建起包含教師、同學、社區成員、專業人員等在內的多層次支持網絡。從基礎層的個體心理咨詢,到中間層的專業輔導團隊,再到應用層的跨文化交際工作坊,乃至拓展層的社會實踐平臺,全方位滿足留學生在跨文化適應中的情感需求。提高來華留學生的文化適應積極性和生活滿意度,讓留學生在異國他鄉也能感受到溫暖和歸屬感,增強他們對中國的積極印象,從而培養出知華、友華、愛華的交流使者。
綜上,應以“學術導師+文化導師”協同育人機制作為引擎,通過研究型培養方案實現認知升級,依托學術生態促成潛移默化,最終通過文化適應服務達成情感維系,全面打造“學術與文化”雙核融會、“學研一體”科研領軍、“學術浸潤”精神滋養、“心靈港灣”情感支持四位一體的“留學中國”品牌,持續完善具有中國氣質、世界水平的留學教育體系。(作者丁研系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劉彥青系北京交通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原院長,陳東風系北京交通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留學生心理咨詢室原主任。本文系北京交通大學校園文化研究課題[whyj2022-2]研究成果)
來源:《神州學人》(2025年第9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