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程墨 通訊員 陳玲 覃儒卿)“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讓我懂得教育的根在鄉村課堂的泥土里。”近日,為慶祝第41個教師節,荊楚理工學院召開了一場特別的主題分享會。
活動現場,該校師范學院知行志愿服務隊以“紀實+情景”微劇場形式,復盤暑期“三下鄉”支教歷程。一段記錄支教日常的短片緩緩播放,隊員們用肢體與語言重現課堂場景:手把手教孩子寫字時的耐心、帶孩子觀察田間作物時的雀躍、課后為學生補課的專注——這些畫面里,晏陽初“欲化農民,必先農民化”的理念不再是課本上的文字,而是俯下身與孩子平等交流的姿態。講臺上,半張卷邊的小紅花貼紙、一疊寫滿稚嫩留言的毛邊紙、一本密密麻麻標注教學思路的泛黃備課簿——三件“舊物”瞬間將全場觀眾的思緒拉回滿是汗水與歡笑的暑期支教時光。
“最后一天離別時,兩個五年級女孩追著塞給我這個。”隊員望著梅淑云舉起扭扭棒手折的小花,眼眶微紅,“那一刻,我讀懂了于漪老師‘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的堅守——哪怕是微光,捧著真心也能在孩子心里種下希望。”
隊員陳秋璋捧著紙箱改造的“樹洞”傾聽盒分享:支教初期,一個男孩連續三天拒絕互動,紙條里藏著委屈——“我想媽媽陪我玩”。她俯身模仿輕拍孩子的動作:“朱永新先生說‘教育是心靈的藝術’,這藝術是蹲下來傾聽,讓孩子知道‘你的情緒有人懂’。”
“教育家思想不是冰冷理論,是支教細節里的行動指南。”指導老師強調,分享會是實踐復盤,更是“沉浸式”傳承教育家精神的課堂。分享會尾聲,隊員們將陶行知“捧著一顆心來”、蔡元培“教育專為將來”等金句便簽貼向黑板,拼成厚重的“師”字,每一筆都刻著“向大先生看齊”的初心。
據悉,該校將以此次分享會為起點,持續構建“實踐育人+精神涵養”雙軌培養體系,通過開展“名師講堂”“鄉村教育調研”“智慧教學實訓”等活動,助力師范生提升育人真智慧,筑牢“大先生”成長底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