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質量優秀、過程質量良好、結果質量合格……這是暨南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位點收到的“體檢報告”。暨南大學新時代研究生培養質量監測評價體系如同精準儀器,清晰掃描出該學位點的發展狀況:在硬件設施等指標上表現優秀,課程培養等指標評定良好,而師資隊伍等指標則亮起“合格”提示燈。更深入的三級指標則通過回溯分析,向該學位點提示,教師高水平論文產出等不足拉低了評分。
得益于診斷書的“精準把脈”,暨大研究生院聯合網絡空間安全學院、人事部門等迅速行動,“對癥開方”。暨大網絡安全學院跨學科多方引才,努力搭好梯隊,優化兼職教授機制,并為教師提供更多培養與晉升支持。同時,該院學術激勵更重質量而非數量,優化支持體系,開展系統性科研培訓、建設相關平臺。
在數智時代,如何精準監測研究生培養質量,并做好科學評價?暨大努力用好管理部門、導師、研究生、用人單位四方視角,以質量監測指標體系、數學模型和智能化系統為支撐,構建科學、系統、動態的監測評價體系,為學校每一個學位點“精準把脈”。
“以往,學校很多學院對本院研究生培養環節中的短板只能模糊感知。有時這些學院因缺乏精確的數據、足夠的外驅力,難以補齊自身短板。”暨大相關負責人坦言,傳統周期性評估因時間跨度長、市場變化快、高校反應慢,難以實時、動態地反映研究生教育質量的變化。面對社會需求、產業變革等多變因素帶來的挑戰,部分高校很多學位點“有些吃不消”。
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如何從傳統的靜態評價模式,轉為動態全面的監測模式?近年來,暨大力促學校研究生培養質量監測評價體系轉型升級,從定性走向定量。如今,該體系包含一、二、三級指標共80余個觀測點。一級指標涵蓋投入、過程、結果三大維度。二級指標則細化到生源質量、師資隊伍、硬件設施、學術資源、經費投入等重要環節。學校還摒棄“一刀切”的監測評估模式,針對不同學科的特點,為它們“量身定制”分類監測的“賽道”。
暨大在對這類學位點開展測評時,側重技術創新、科研成果的實際應用與轉化,引導這些學位點在培育人才時更聚焦國家戰略所急、科技創新和區域產業升級所需。暨大將產業適配度、技術轉化率作為重點,出臺“雙元驅動”評價機制,并構建三級指標體系。其中,實踐能力、發明專利數等指標直指產業適配性;而科研成果轉化率等指標則著重衡量技術轉化成效。
暨大研究生院執行院長馬民舉例說,研究生培養質量監測評價體系曾給學校中西醫結合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打出70多分,處于合格區間。哪些指標“拖了后腿”呢?研究生培養質量監測評價體系也給出了清晰指引:生源質量、實習基地建設偏弱,師生互動不足。中西醫結合博士學位點有的放矢,拓展推免生渠道等多措并舉,著力提升生源質量。
據介紹,暨大研究生培養質量監測評價體系的智能之處在于,一級、二級、三級指標可自動生成分數。數據錄入后,系統會開展整體分析,標注被評測學位點表現優秀、表現不足的指標,動態反饋培養過程中的問題。
在此基礎上,暨大創新構建“評價—反饋—改進”三位一體的動態閉環管理體系。學校通過培養單位、學科、導師三級協同反饋,將評價結果融入學科評估、導師遴選、資源配置等關鍵環節,形成權責明確的責任傳導機制。“結果反饋—精準干預—責任落實”的良性循環,讓暨大研究生培養質量監測評價體系具備了自我進化能力,促進學校研究生培養質量持續提升。
暨大研究生培養質量監測評價體系基于數據開展監測評估,更加強調“用事實說話”。學校依托系統化數據采集與分析技術,自主研發研究生培養質量數據庫和自動化分析程序,實時生成評估報告,打造“數據驅動—智能畫像—動態預警”三位一體的智能監測平臺。這為學校學科建設、導師優化、課程提升等,提供了更多數據支持。
“我們開展的常態化監測并非‘一考定終身’。每年,學校都會通過測評系統采集各學位點數據,并進行縱向對比,然后形成報告反饋給相關學位點。”馬民表示,學校很多學位點據此改進,年復一年,形成“監測—反饋—提升”的螺旋上升循環。
在這套“量身定制”的體系支撐下,暨大將研究生教育質量監控從模糊感知、事后評估的舊模式,轉變為事前精準預警、事中靶向干預、事后持續改進的新范式,通過閉環機制驅動培養單位主動優化。(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通訊員 蘇運生 黎鑒遠 記者 劉盾)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