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游戲行為觀察對教師很重要,但也讓他們困惑。一些教師在幼兒游戲時很茫然,不知看什么,也不知記什么;一些教師看似忙碌,不是在拍照,就是在記錄,但研討時才發現他們只能表述“觀”的內容,卻不能理性分析“察”的內容。這些現象可概括為“三無”——無觀察、無方法、無分析。上述問題導致教師在組織游戲時易出現放任不管、無效指導,或過度干預的情況。基于此,我們借助跨區域教研行動,將教研經驗系統化,研發出“工具箱”這一教研支架。
“工具箱”全名為“幼兒游戲行為觀察‘三層六格’工具箱”,它為教師觀察幼兒游戲行為提供學習材料、觀察表格和策略建議。其中“三層”按照觀察幼兒游戲行為的步驟,分為理論層、操作層和應用層;“六格”是對“三層”的進一步細分,具有基礎性、實操性和情境性特征。現以江西省南昌市紅谷灘云溪幼兒園中班建構游戲觀察主題教研為例,說明“工具箱”的內容和使用方式。
針對性理論研討,確立觀察依據
“工具箱”的“理論層”包括基礎理念、觀察原理兩方面。其中基礎理念包括兒童觀、發展觀和幼兒游戲觀等方面的學習資料建議。觀察原理主要是一些游戲觀察法的原理性知識。
觀察主題教研行動的第一步,是根據“基礎理念”的建議,結合教師在觀察中缺乏抓手及參照依據的問題,組織開展學習性教研,重溫《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尋找核心經驗。通過小組合作,比照《指南》,分析中班幼兒在建構游戲中可能涉及的各領域核心經驗(如數學認知中大小、長短、粗細等概念),作為確定教師觀察的理論依據。
緊接著,借助“觀察原理”部分的工具,教師圍繞觀察與記錄方法等開展案例式學習。針對教師只有“觀”而無“察”的現象,教研組長組織“觀察是什么”主題討論,明晰觀察不僅是通過各種感官感知事物的信息,還應有對信息的分析。
針對一些教師在幼兒建構游戲時只關注結果、忽視觀察建構過程的問題,一位教師結合自身經歷,組織大家討論“有準備的觀察”和“無準備的觀察”的區別,進而與大家一起開展有關觀察方案制定要素和觀察工具使用的學習,為接下來的建構游戲行為觀察主題教研夯實了理論基礎。
制定觀察方案,運用觀察策略
觀察主題教研行動的第二步,對應的是“操作層”中的方案制定和策略轉換,主要為教師提供制定觀察方案的建議、觀察記錄表,及觀察中需要轉換策略的情境等工具。教師以此為支架,不僅能學會擬定貼合實際的觀察方案,還可在觀察中內化理論、豐富經驗,探索出不同觀察策略并靈活轉換。這一步主要分三個階段:
階段一:互助教研,明確方案。科學制定觀察方案是觀察的前提。學習“理論層”內容后,中班教研組圍繞建構游戲“游樂場”,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互助式教研。首先通過“你問我答”,重溫《幼兒游戲行為觀察與研討》一書中“觀察方案制定”的內容,檢驗教師自主學習成效。其次教師自由結對,小組實操演練,制定觀察方案。最后小組互評,完善觀察方案,確定觀察目的、觀察目標、觀察對象及方法等。
通過教研,教師內化了觀察方案的要素(觀察目的、觀察目標、觀察對象、觀察環境、觀察記錄方法),并將“關注幼兒的建構水平及建構過程中社交能力的發展”作為觀察目的,分別選擇中(1)班和中(3)班的建構區,決定采用定點定人、掃描觀察方法,結合實況詳錄法、便簽記錄、影像記錄等方法進行觀察記錄。
階段二:思維碰撞,達成共識。為確保觀察有序進行,教研組再次組織教師就觀察方案及觀察前的準備進行頭腦風暴。最終確定采用小組合作法,教師兩兩組合共同觀察兩名幼兒,并給幼兒標上序號,以便快速識別。
階段三:實施觀察,優選策略。游戲開始后,教師根據“策略轉換”的建議,依據游戲不同時段及不同觀察內容進行策略轉換,分兩組進行。
第一組嘗試在不同游戲時段用不同觀察方法。張老師和陶老師選擇中(1)班的建構區,根據“工具箱”建議,在游戲開始和結束時,采用掃描法進行整體觀察;游戲過程中,則采用定點定人聚焦式觀察和連續追蹤式觀察。游戲開始階段,他們發現部分幼兒雖然進入了建構區,但似乎對“雪花片”不感興趣。游戲進行期間,兩位老師注意到1號幼兒一直在嘗試用“雪花片”搭建“摩天輪”,但圓形邊框總是變形,他想了各種辦法,直至活動結束也沒放棄。
第二組嘗試依觀察內容轉換觀察方法。汪老師和胡老師選擇中(3)班的建構游戲區進行觀察,把了解幼兒社交能力作為觀察目標。根據“工具箱”的建議,先采用非參與式的定點觀察,之后轉換為追蹤觀察法。這個區域的幼兒正在拼搭“瘋狂動物城”,2號和3號幼兒商量怎樣為“馬路”做裝飾,旁邊的4號幼兒提議去美工區借材料。汪老師便跟隨4號幼兒,觀察他如何跟美工區幼兒溝通……通過策略轉換,兩位老師對3名幼兒的社交能力進行了完整的觀察和記錄。
分析觀察記錄,尋找教育行為改進空間
主題教研行動的第三步,對應的是“應用層”的行為評析和結果運用,著力為觀察結果分析和運用提供支架,進一步推進游戲。
針對教師分析能力欠缺的情況,本層內容幫助教師透過幼兒行為表象分析其學習與發展,從而改進教育行為。比如,“行為評析”提供了幼兒行為典型表現對應表,輔助教師對幼兒游戲行為進行評析。“結果運用”提供撰寫各類觀察文本的要點和教育行為反思及調整的案例。
以一次觀察評析主題教研為例,“游樂場”中教師對1號幼兒的觀察記錄如下:
活動開始了,1號幼兒取來綠色、黃色雪花片玩具框,說:“我要搭摩天輪了。”他用十字拼插法搭出摩天輪底座,再圍圓組建成摩天輪圓形外框。但外框始終傾斜變形,他調整多次均不成功。思考一會兒后,他拆開拼插好的摩天輪外框及底座,按色彩分類擺放好。這次他采用花插的方式拼插出摩天輪的旋轉輪,用了10分鐘……底座搭建完成并與旋轉輪成功連接。摩天輪外框大、底座小,立不起來。他先將其靠在紙磚旁,再尋找支撐材料,但沒過多久又開始搖晃。嘗試多次,最終因雪花片不足而失敗。
顯然,教師能做詳細的觀察記錄,但他們依然困惑:幼兒這些行為究竟意味著什么?大部分教師只能對此進行淺層次解讀,比如,看見1號幼兒堅持拼搭,只會說“持之以恒”“想法很棒”……這些評析缺少專業味道,是時候使用“工具箱”第三層了。
為此,教研組開展案例式剖析,共同對1號幼兒游戲行為進行分析完善。根據“工具箱”提供的建構游戲中幼兒行為與關鍵經驗對照表,及《指南》各領域內容,提取觀察記錄中的關鍵信息,大家重點從建構技能、動作發展、材料選擇等關鍵經驗進行分析。
大家討論認為,1號幼兒知道搭建“摩天輪”的順序,且運用十字拼插等方式組建“摩天輪”底座及旋轉輪,顯示幼兒能用規律排序、對稱、圍合等技能,且有豐富的表征思維和聯合表征行為。幼兒遇到“如何穩固摩天輪底座”的困難,未輕易放棄,一直在尋找方法,說明幼兒的探究能力、專注力較強,具有較好的學習品質。然而由于材料的缺乏及同伴交往經驗的缺失,最終以失敗告終,這正是下一次教育行為調整的著眼點。據此,建議教師從豐富建構材料和提供幼兒主動表達、主動分享、合作游戲的機會入手,進一步推進游戲。
經過這樣一次次的教研討論,教師慢慢學會了從觀察記錄中解讀分析幼兒的行為,并及時改進自己的教育支持策略。
四年多的實踐證明,“工具箱”改變了幼兒園的教研氛圍,將教研重心由“研教學”“研教師的教”轉變為“研游戲”“研幼兒的學”。越來越多的幼兒園意識到,教研并非聚焦于教師教得有多精彩,而應指向幼兒經驗獲得了多少提升。
(作者單位分別系江西省教育廳教學教材研究室、南昌師范學院學前教育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2年09月18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