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說變化】
山東大學黨委書記郭新立:高等教育由大到強
本報記者 魏海政 通訊員 鞠晗 車慧卿
“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們深刻領會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精神實質,堅持和加強黨對學校的全面領導,加快實現由大到強歷史性轉變,學校的整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明顯增強,19個學科的學術影響力和貢獻能力進入ESI世界排名前1%,5個學科進入ESI前1‰,金融數學、晶體材料、凝聚態物理、膠體界面化學、微生物、機械、材料學、心腦血管功能修復、新藥制造、中國古典哲學等學科均達到國內一流水平,有些方向和領域已處在世界水平。”對學校近年來由大到強的變化,黨的二十大代表、山東大學黨委書記郭新立如數家珍、娓娓道來。
作為多年奮戰在高等教育戰線的一員,郭新立見證了高等教育這10年的高質量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高等教育戰線以高質量為統領,不斷探索建立與國情相適應、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理念與模式,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發展之路,提供了中國經驗、貢獻了中國智慧。”郭新立說。
“我們積極探索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和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山大方案’。”郭新立介紹,近5年來,山東大學主動適應時代發展需求,新增人工智能等戰略新興專業15個、網絡空間安全等學位點4個,獲批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58個,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數實現倍增,5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19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17個學科(領域)進入國際主流排名前100、4個學科(領域)進入國際主流排名前50。在做好“加法”的同時,山東大學還在積極做“減法”,將本科專業從之前的124個,優化減少到了95個。
“在服務‘國之大者’、解決一些關鍵領域‘卡脖子’難題方面,山東大學繼續加強有組織科研,持續加強前沿科學中心、集成攻關大平臺等重大科研平臺建設,加快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近年來新增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5個、人文社科平臺3個,彭實戈、張運、陳子江、王文興、王小云等院士領銜的團隊在多個領域取得了系列原創性突破,李術才院士領銜的巖土工程團隊突破了隧道地下工程災害預報世界性難題,處于國際領先地位。”郭新立說。
近年來,山東大學在文化引領方面主動擔當作為。郭新立介紹,學校承擔了全球漢籍合璧、《永樂大典》綜合整理等國家重大文化工程,參與舉辦世界儒學大會、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等,積極參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項目,山東大學博物館入選國家一級博物館,取得了豐碩成果。
堅持把黨的全面領導貫穿辦學治校全過程,郭新立也見證了高校高質量黨建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的過程。
“山東大學創新發展‘一位班子成員領學,認領一個問題,聚焦一個專題,制定一個方案,破解一個難題’的‘五個一’學習模式,探索形成了發揮學校黨委、基層黨委、黨支部、黨員‘四個作用’的特色黨建模式,在加快實現學校由大到強的進程中充分彰顯黨的領導優勢。”郭新立說。
“高校要肩負起新時代的使命擔當,在基礎學科人才培養上實現新突破,在學科交叉融合上取得新成績,在國際交流合作上拓展新渠道。”作為黨的二十大代表,郭新立對今后的工作充滿期待:“我將牢牢把握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心懷‘國之大者’,牢牢把握高等教育的辦學方向、重要使命、戰略基礎,踔厲奮發、勇毅前行,以更加有效的思路舉措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更大力量。”
電子科技大學黨委書記王亞非:思政課入腦入心
本報記者 魯磊 通訊員 葛仁鑫
談起學校的黨建和思政工作,黨的二十大代表、電子科技大學黨委書記王亞非給記者講起了一個故事:學校雷達與定位團隊創始人楊萬麟教授,40年如一日堅持科研報國。“認準方向,埋頭苦干,干它十年、二十年,必出成果”的故事感動了一代又一代師生。
“電子科技大學作為新中國建立的第一所無線電大學,‘聽黨指揮’是學校與生俱來的紅色基因。”王亞非說,長期以來,電子科技大學扎根西部、矢志奮斗,成果豐碩、名家輩出,寫就了光榮的奮斗史。如何充分運用這些無形的財富教育人、影響人、凝聚人?
王亞非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充分發揮學校在電子信息領域的特色,探索將思政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開創了思政工作的嶄新局面。
說起如今的思政工作,王亞非又給記者講起了故事。去年國慶節前夕,一場無人機編隊表演在網絡走紅,“刷屏”朋友圈。原來,學校師生用650架編隊無人機以及5G、AI等技術,“點亮”夜幕,組成巨幅五星紅旗和“我愛你中國”字樣,表白偉大祖國。這一幕讓無數人為之動容。
“這是我們不斷改進、加強思政工作的一個縮影。”王亞非說,近年來,學校充分運用電子信息技術,著力構建以精準把握方向為根本、精準識別對象為前提、精準供需對接為主線、精準創新機制為動力的“精準思政”工作體系,思政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不斷提升。
“我們堅持讓數據說話、數據可視,構建智慧思政大數據一體化教育平臺,對學生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和分析,用數據精準刻畫學生特征,實現教育結果的預測和可視化呈現。”王亞非介紹,學校還探索建立了網絡內容智能雙向匹配系統,促進學生主動獲取和內容生產相匹配,精準供給適合教育對象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研發集支部評級、黨(團)員評議、活動評優為一體的智慧黨建和智慧團建系統,形成一整套基于復雜網絡的思政工作評價體系,實現考核指揮棒更精準更有力。
“大家要認真思考到大學來做什么、畢業后要做什么樣的人,深入了解學校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了解身處的歷史方位,進而明確未來努力的方向。”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9月15日,王亞非通過互聯網為5000余名本科新生講授了“思政第一課”。
特殊的課堂上,他回顧了全體“成電人”在今年夏天戰酷暑、抗疫情的共同經歷,深情回望成電的過去、展望未來,提出了“學在成電”的目標任務。師生紛紛表示,雖然是線上聽課,但成電的魅力不因屏幕阻隔而減少半分,聽完講述后,自豪感油然而生、責任感長留肩頭、擔當感長存心中。
不僅是開學,在師生學習、科研、就業、創業的各個人生關鍵點,王亞非總是以各種各樣的形式為學生上思政課,引領他們成長,為他們加油鼓勁。近年來,在電子科技大學,越來越多的教師、科研工作者將黨建與思政工作、業務工作深度融合,同步推進,將思政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思政課成為了熱門課、“網紅課”。
王亞非表示,電子科技大學將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不斷加強和改進思政工作,扣好青年學子人生第一粒扣子,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努力為新時代民族電子工業的發展撐起一片天。
華南農業大學校長劉雅紅:農業院校強農興農
通訊員 黎鑒遠 本報記者 劉盾
畜禽細菌感染性疾病是制約我國養殖業健康發展的一大瓶頸,而抗菌藥在防治畜禽細菌感染性疾病中作用重大。改革開放以來,在抗菌藥保駕護航下,我國養殖業快速發展,迅速成為世界上豬、禽飼養規模最大的國家,創造了讓世界矚目的“中國奇跡”。而隨著抗菌藥的大量使用,病原菌對抗菌藥產生了耐藥性,甚至出現了“超級耐藥菌”。這使得養殖業、醫學臨床,都面臨缺乏有效抗菌藥物的困境。
困境背后是獸醫藥從業人員曾經的窘境。“上世紀80年代,獸醫社會地位較低,工作環境艱苦,很多人不愿干,但獸醫在動物源頭防控人獸共患病、保障公共衛生安全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這么重要的行業,需要有人投身學習、研究攻關。”黨的二十大代表、華南農業大學校長劉雅紅深耕獸醫行業30余年。面向我國畜禽養殖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需求,她結合自身的研究重點和特色,聚焦獸醫病原微生物耐藥性研究、新獸藥研制等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資助,并入選國家“高層次創造性人才計劃”。
“我國獸醫病原微生物耐藥性現狀如何,它們從哪里來,又將如何有效防控,對我們獸藥科研工作者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面對我國缺乏自主的耐藥監測技術、標準體系和動物專用抗菌藥的困境,劉雅紅帶領團隊迎難而上,在“‘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等多項國家級項目資助下,建立了動物源耐藥菌種資源庫。該資源庫菌株數量多、來源廣、持續時間長。他們還攻克了耐藥性的快速檢測技術,并建立了首個基于移動終端的動物源細菌耐藥監測平臺。
耐碳青霉烯類的“超級細菌”在全球暴發以后,獸醫常用的粘菌素和新一代四環素類藥物替加環素,被視作耐藥菌的最后一道防線。“耐藥性問題在持續發生,如何建立綜合的耐藥菌防控方案迫在眉睫。”劉雅紅牽頭建立了新獸藥和制劑研發平臺,帶隊研發出多個國家二類新獸藥和制劑。
歷經10余載,“動物專用新型抗菌原料藥及制劑創制與應用”這一成果,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科研離不開學科的發展。為促進獸醫學科向縱深發展,劉雅紅帶隊加快了科學合理用藥、獸藥智慧評價技術和精準施用技術等關鍵技術研發。他們踐行“造好藥、用好藥、少用藥”的新型畜禽重要疫病防控理念,為國家“獸藥減量化行動”“碳達峰碳中和”等相關政策的實施,添磚加瓦。
為給獸醫學科乃至農林領域培養更多人才,劉雅紅傾心育人,“所有進到我實驗室的學生,我給他們上的第一課是做好人辦好事,熱愛家國、團結奉獻”。
在劉雅紅推動下,華南農大堅持發揮以農立校的辦學優勢,通過科教協同、產教融合,把專業建在產業鏈上,實現“‘三農’價值塑造、‘三農’情懷根植、‘三農’知識集成、‘三農’服務能級提升”系統目標。學校引導學生走到田間地頭、企業,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將所學知識技能反哺“三農”。
“我校引導廣大師生服務國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積極投身鄉村振興戰略,踐行強農興農使命,為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貢獻力量。”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劉雅紅備受鼓舞。劉雅紅將繼續帶隊,努力攻克一批科學前沿問題與關鍵核心技術,尤其是要在保障公共衛生安全、守護養殖業健康發展、服務鄉村振興上努力取得新突破,為實現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
上海市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吳蓉瑾:“云課堂”放飛夢想
本報記者 張春銘 任朝霞
“我們要時刻牢記育人初心、強化擔當精神,做一名有溫度、有情懷的教師,用新思想鑄魂育人,為時代新人踐行使命擔當注入精神動力。”黨的二十大代表,“時代楷模”稱號獲得者,上海市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吳蓉瑾說。
吳蓉瑾所在的盧灣一中心小學位于上海市黃浦區,這里是中共一大會址所在地、國歌唱響地,有著獨一無二的紅色底蘊與鮮活的黨史學習資源。2006年暑假,吳蓉瑾創立了上海第一個小學生講解員社團——“紅喇叭”小講解員社團,帶領孩子們走進中共一大紀念館等愛國主義基地開展志愿講解,幫助孩子們實現對紅色文化的深刻理解,真正做到入耳、入腦、入心。
近年來,上海在中小學校深入推進學科育人工作。盧灣一中心小學以“紅喇叭”為開端,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將愛國主義精神培育貫穿學校教育全過程。學校開發了一系列學科德育課例,創設了“中國人過中國節”“約會勞模”“圓夢計劃”等豐富的主題活動,引導學生厚植愛黨、愛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的情感,為“拔節孕穗期”的孩子筑牢信仰底色。
如今,“中共一大紀念館講解”已在盧灣一中心小學覆蓋全年級實施,課程內容和難度隨年級增長逐步提升。一批又一批的小小志愿者,成為了傳播紅色文化、傳遞紅色火種的重要力量。
“‘教有真情,育無止境’,幫助學生建立和完善情感認知,激發學生對德智體美勞的廣泛興趣是立德樹人的應有之義。”在多年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吳蓉瑾堅持“以情育情”,摸索出了一套情感教育課程體系。
“這10年,情感教育也不斷豐富著新的內涵。”近年來,吳蓉瑾堅持以情感教育促進“五育”并舉,著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實現全面和個性發展的齊頭并進,賦能學生終身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信息化駛入“快車道”,吳蓉瑾敏銳地抓住機遇,嘗試課堂教學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在全國率先提出“云課堂”教學模式。10年來,盧灣一中心小學的“云課堂”從1.0、2.0升級到了3.0版本,數字賦能讓大規模因材施教成為現實,教育質量不斷提升。
搭乘教育信息化的快車,不僅促進了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也幫助吳蓉瑾實現了將優質教育資源和創新實踐的成果輻射到薄弱地區、薄弱學校的夢想。在上海,吳蓉瑾牽頭承擔了松江區、奉賢區2所市郊學校8年的委托管理任務,通過學校之間的交流實現了資源共享,進而推動了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
作為教育部信息化資源庫專家,吳蓉瑾擔任校長工作坊主持與培訓任務,多次到青海、貴州、陜西、四川、重慶、云南等地區為當地教師開展培訓,并為萬名校長提供在線學習培訓。以教育信息化助力填平數字鴻溝,成為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
“10年來,教育領域深入貫徹落實共享發展新理念,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我很高興能夠參與其中,用自己的行動為教育均衡貢獻一份力量。”吳蓉瑾說。
《中國教育報》2022年10月20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