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手記】
黨的二十大召開,我有幸從“曾經苦瘠甲天下,現在脫貧新樣板”的西海固的三尺講臺,走進人民大會堂,現場聆聽報告。
報告總結,10年來,我們經歷了對黨和人民事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三件大事。其中一件大事就是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
我來自固原,聽到這里,不禁心潮澎湃。
回顧我的家鄉固原這10年教育的發展,我的心中總是涌動感念的深情。這10年是教育投入最大、發展最快的10年,曾經的“破屋子、土臺子”,現在變成了教學樓、塑膠跑道、綠色草坪……“破屋子、土臺子”里面坐著的“泥孩子”,啃干饃、喝冷水、面色蠟黃、頭發干枯,現在完全變了模樣,他們陽光燦爛的微笑溫暖了無數網民。用固原市西吉縣馬建鄉大坪小學校長的話說就是:“學生在學校吃得越來越好,個子更高了,身體更壯了。”
與身體上的強健相伴而生的,是孩子精神世界的豐富和學習成績的提高。昔日山村,孩子不知電腦、互聯網為何物。現在,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空間“人人通”。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等政策,讓農村孩子也能享受到城市的優質教育資源,學習成績普遍提高了。
這些巨變,就是脫貧攻堅戰的戰果。多年來,黨中央始終堅持“再窮不能窮教育、再窮不能窮孩子”“努力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在脫貧攻堅戰中,義務教育是“兩不愁三保障”的核心指標之一。教育改變了孩子的命運,孩子改變了家庭的命運。祖祖輩輩的貧困狀況,在新中國成立后日漸好轉,終于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一去不返。
在我的家鄉固原,教育資助體系讓50多萬學子受益,控輟保學讓輟學學生全部返校就讀。每個村子都有了幼兒園,真正做到了幼有所育。
從“有學上”向“上好學”全面轉變,絕非虛言。今年,我任教的班上就有兩名學生被中山大學錄取。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孩子,享受著國家一攬子傾斜政策,如普通高等學校少數民族預科班招生計劃、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優秀教師定向培養計劃等,讓世世代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子弟有了走出大山,去大城市上大學、上名牌大學的機會。
這些政策徹底點亮了山區學子的人生夢想,我堅信被光照亮過的人,一定會去照亮別人。
脫貧的終極目標是阻斷貧窮的代際傳遞,而教育就是最有效的途徑。鄉村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更是離不開優質教育。黨的二十大報告列專章對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進行部署,由此可見黨對教育的重視,這更堅定了我獻身教育事業的信心和決心。事業興衰,系于教育;三尺講臺,關乎未來。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我也肩負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將爭做“四有”好老師,在我最熱愛的教育事業中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本報記者 楊桂青 王若熙 整理
《中國教育報》2022年10月21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