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職業教育已經實現了由追求規模化發展向以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的轉變,但當前最大的一個難題是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仍然存在“錯位”現象。河北石油職業技術大學作為首批職業本科大學之一,依托產業發展導向的“三進三延伸”人才培養模式,以工程素養培育為核心,立足“四個課堂”,培養能夠生產中高端產品、提供中高端服務、從事成果轉化的現場工程師,推動實現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四鏈”融合,助力職業本科生工程素養提升,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全面對接。
工程素養是指能夠在生產一線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幫助企業實現技術和工藝的優化創新的能力。圍繞工程素養的培育,職業本科生應具備以下核心能力:一是掌握工作原理,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融會貫通;二是具備創新思維,善于發現問題;三是解決實際問題,把構思變為現實;四是綜合運用資源,優化資源配置。
夯實第一課堂:掌握工作原理,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融會貫通
河北石油職業技術大學依托產業發展需求,精準對接目標崗位群,凝練典型工作任務,提取課程知識點和技能點,形成與專業相關的基礎知識模塊和基本技能模塊,開發了能力遞進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以學生的核心能力達成度為標準,通過項目化、流程化教學,建立每門課程教學目標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聯系,保證課程間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橫向協調性,以及課程教學目標與單元教學內容、項目教學目標、人才培養目標的縱向一致性,促進教學過程與生產實踐過程有機對接,實現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實踐技能的融會貫通,推動了由培養“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轉變和提升。
學校立足數控多軸加工設備在生產和實踐教學方面的需求,在全國青年崗位能手魏艷東的帶領下,由機制、數控、電氣、軟件等專業師生組成團隊,自主研制成功小型多軸數控機床。該機床不僅能夠滿足生產實際與實踐教學需求,還能高度再現生產一線中機床檢修、整機聯調和精度檢測等復雜技術場景,帶動開發了機械傳動裝調、主軸裝配調試、機床電氣連接、系統參數設置等多門模塊化課程。學生依托具體工作項目,不僅能夠熟練掌握復雜部件多軸聯動加工工藝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機床電氣結構與控制、機床機械結構與裝配、機床故障與診斷等相關理論知識,同時實現了機械設計、機械裝調、數控編程、機床操作等崗位核心技能的融會貫通,分析復雜技術問題和制定優化方案的能力均得到大幅度提升。
優化第二課堂:依托科技平臺,強化應用創新能力培養
學校依托國家級眾創空間、河北省儀器儀表產業技術研究院等科技創新平臺,形成了“國家級—省級—市級”科技創新平臺的完整體系。通過課上經典案例分析、大賽指定問題解決、企業實際問題攻關三個層次的創新實踐,構建以創新能力評價指標為指引、以解決現場技術問題為落腳點的應用創新能力培養模式。學校在專業課中融入技術創新與產品研發,實現專業課程、技能實訓與創新賽事、創業實踐的深度融合,建成專創融合課程165門。學生通過課程拓展、項目研發和雙創實踐,實現“創意—延伸—孵化—扶持”的四級遞進,提升技術創新思維和應用創新能力,形成應用創新能力培養閉環。
以北京冬奧會前后掀起的全民冰雪運動熱潮為契機,熱能工程系教師陳立海組建了個性化冰雪運動頭盔師生研發團隊,將產品研發與專創融合課程結合,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形成創意方案,綜合應用3D打印、逆向掃描、數值風洞等先進技術,設計出個性化冰雪運動頭盔。在國家級眾創空間——和合眾創空間的孵化和學校的扶持下,該團隊組建成立承德斯塔克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冰雪運動頭盔已通過國標和歐標認證,順利進入市場。以該項目的研發為基礎,團隊師生參加各級各類創新、創業競賽,獲得國家級、省級獎勵多項,申報國家專利10余項。
近年來,學校學生獲創新創業大賽國家級獎項60余項,含中國國際大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金獎1項,刷新了河北省最好成績;帶動萬余名學生參與應用創新項目研發,260個項目獲省級以上獎勵,85個項目獲國家級眾創空間孵化,學生的應用創新能力得到扎實提升。
拓展第三課堂:深化校企合作,注重工程實踐能力培養
學校與中石化、華為公司、萬華化學等380余家企業開展了深度合作,共建產業學院5個,組建工程實驗班30余個。校企合作開展項目化、探究式學習,將企業真實生產任務和技術難題引入課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全程參與技術攻關過程,形成“企業出題、師生解題、典型成果進課堂”的新模式。
化學工程系教師高洪成在唐山冀油瑞豐化工有限公司實踐鍛煉過程中,發現該企業廢棄鉆井液無害化處理作業使用藥劑成本高、處理時間長、效果不佳,需要依賴第三方企業。教師將該情況以典型案例的形式引入生態環境工程技術專業本科生課堂,組建了學生研究團隊。經過反復實驗,不斷調整方案,優化工藝,完成了實驗室階段測試,并依據實驗數據確定了現場放大試驗實施方案。該方案被企業采納,以此為基礎自建了廢棄鉆井液泥漿站,大大降低了廢棄鉆井液無害化處理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教師將完成該項目過程中的知識點、工藝作為典型成果引入到“油田廢棄物處理與處置”課程,作為膠體化學知識點中不同電解質、有機化合物對膠體穩定性影響理論的案例,實現了理論知識與企業真實案例的有機結合,提升了學生對“理論指導實踐,實踐驗證理論”的認知過程。
師生與企業技術人員共同攻克210余項技術難題,包括10余項企業“卡脖子”難題。師生解題過程又以“典型成果”的形式走進課堂,完成56門課程的420個工程案例匯編,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生產現場復雜問題的工程實踐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完善第四課堂:立足工程現場,重視處理生產一線問題能力培養
學校以政府引導為支點、以行業聚合為節點、以企業需求為重點,通過構建多元協同的育人平臺,培養具備統籌調度工程現場、優化資源配置、判斷整合與分析決策、處理生產一線復雜問題的能力,能夠從事工藝設計、過程監控、復雜操作和現場管理的現場工程師。學校建有承德市工業創新中心等兩個產教融合基地,與長城汽車公司等企業共建實訓基地25個,形成以企業崗位要求為標準、以企業技術專家為師資、以企業生產實際為科目的實境訓練場。學生通過接受與就業崗位無差別的工程現場實訓,提升了職業崗位適用度和崗位勝任能力。
在中石化順北油田校企合作共建的“胡楊產學研中心”里,師生同企業技術人員一道,針對順北油田儲層段高密度鉆井液使用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技術攻關。順北油田儲層段高密度鉆井液常規加重劑存在無法酸化、鐵礦粉沖蝕嚴重的缺陷,亟待優選出一種密度高、沉降穩定性好、管材沖蝕率低、性價比高的可酸溶、低沖蝕加重材料,構建高酸溶率的不同密度范圍的鉆井液體系,以提升順北區塊鉆井液儲層保護效果。在技術攻關過程中,學校派到企業實踐鍛煉的教師與油田技術人員共同承擔頂崗實習學生的培養任務,將學生的培養從教室、實驗室延伸到企業一線的真實工作環境。從指導學生熟悉井場各崗位工作流程、掌握工作內容,到開展現場儀器設備標準化操作、準確測試分析性能參數的綜合訓練,再到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工程現場技術難題,通過一系列的鍛煉,學生們逐步具備了熟練操作崗位儀器設備、設計與調整鉆井工藝參數、分析與處置鉆井過程復雜情況、現場技術管理等處理生產一線復雜問題的能力,培養了作為現場工程師必備的既“工”且“師”的工程素養。
立足“四個課堂”,河北石油職業技術大學將培養職業本科生理實結合能力、應用創新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及處理生產一線復雜問題的能力相融合,實現了對現場工程師工程素養培育的全覆蓋,促進了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的深度銜接,為職業本科教育高點起步、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作者系河北石油職業技術大學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2年11月08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