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近年來,這些“高精尖”的科研成果頻頻出現在公眾的視野里。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今年8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 推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若干意見》,就推動高校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有組織科研,全面加強創新體系建設,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更高質量、更大貢獻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作出部署。
當前,高校如何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加強有組織科研,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還存在哪些障礙,該如何突破?
瞄準國家戰略需求,以創新引領破解卡點堵點痛點
高校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系列大國工程的背后,數百所高校在突破“卡脖子”問題的基礎理論和核心技術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然而,當前我國高校科技創新仍存在組織體系化布局不足、對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支撐不夠等突出問題。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校長龔旗煌看來,近年來,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相互疊加,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技創新已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的前途命運。實踐反復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確保國家長治久安,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引領下,我國科技創新實力實現大幅躍升,但從創新鏈、產業鏈的整體布局看,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化等方面仍有卡點、堵點、痛點,要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擺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龔旗煌說。
高校有組織科研是高校科技創新實現建制化、成體系服務國家和區域戰略需求的重要形式。在不久前教育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雷朝滋強調,今后一個時期,高校有組織科研要著力在實現重大原始創新突破上下功夫、在攻克“卡脖子”問題的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上下功夫、在服務國家區域創新發展戰略上下功夫、在提升行業產業發展核心競爭力上下功夫。
“有組織科研更能體現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更有助于實現從‘0到1’的源頭創新,更能產出重大戰略性技術。”華北電力大學校長楊勇平說,高校特別是“雙一流”高校必須自覺加強有組織科研,把過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轉變為“國家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健全科技管理體系,集聚科技資源實現協同攻關
2021年,我國超算應用團隊憑借量子計算模擬器——“超大規模量子隨機電路實時模擬”項目,斬獲了有“超算界諾獎”之稱的戈登·貝爾獎。作為解決頂尖科學、工程問題的核心基礎設施,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幾乎同時承擔了23個整機應用,涉及18個聯合實驗室,合作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超過100家。
“神威·太湖之光是全球第一臺超過千萬核的超級計算機。如果把一個核比作一個人,那整機相當于千萬人組成的超級城市。如何高效穩定互聯和解決問題,需要眾多學科、平臺、科學家的通力合作,離不開有組織科研的支撐。”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教授、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副主任付昊桓說。
科技管理體系是保障有組織科研順利推進的前提。如何把精銳力量整合集結到原始創新和關鍵技術攻關上來,保證大平臺、大團隊高效運轉產出大成果,是高校開展有組織科研需要著力解決的難題。
西安交通大學前沿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邵金友認為,“融合不夠”“需求導向不強”是高校科技創新組織體系化布局方面需提升的地方,主要表現在學科融合不夠,傳統的理、工、醫、社科等學科學院模式使學科交叉融合存在一定困難;實質性產教融合不夠,高校與企業、研究院所組織協同攻關能力不足,與國家、企業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有組織科研是系統工程,當前我國高校科研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深化,但學科導向的松散型科研組織模式還相對占據主導地位,普遍存在學科方向不全、人才儲備不足、保障條件不充分、創新生態有待進一步改善等困難和問題,使得高校難以有效集聚科技資源形成攻堅克難的創新合力。”楊勇平說,個別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臺在有組織科研中尚未有效發揮作用,難以解決國家重大需求和支撐有組織科研和跨學科協同攻關。
在付昊桓看來,超級計算機要解決的“超級”問題大多是復雜系統工程。一個項目往往需要不同院系、不同方向的教師和學生深度協作,既需要做科學探索的,也需要做工程技術的。在現有的學科體系及其對應的評價標準下,教師在進行跨學科的科研探索和人才培養時往往會遇到較多困難。在大的科學或者工程計劃里,支撐性、工具性等需要長期積累的基礎性工作,也常常因為顯示度偏弱較難得到充分的支持和鼓勵。這些問題都需要從組織和管理層面進一步解決。
改革評價制度模式,創設環境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有組織科研到底應該怎么做?在哈爾濱工業大學科工院綜合管理處處長吳洪興看來,必須加強頂層戰略謀劃,建立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的科研立項機制,從國家需求出發,凝練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問題。
“對此,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入研究國家戰略發展需求,實施‘國之重器打造行動方案’,成立科技戰略咨詢委員會,集中謀劃地月空間探索與開發、星球探測與采樣等一批戰略技術群重大項目和一批關鍵技術類重大項目,為打造新一代國之重器播下種子。”吳洪興說。
楊勇平認為,高校一方面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同時以此為基礎制定相應的“施工圖”,梳理出未來5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開展的重大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研究等工作;另一方面在人力資源、經費支持和政策保障等方面給予支持。
面向國家能源安全的重大戰略,華北電力大學組建了“清潔高效燃煤發電關鍵技術與裝備集成攻關大平臺”,不僅涵蓋煤炭、材料、環境等多學科融合,還設立專家咨詢委員會,邀請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等行業專家院士提供學術指導,同時成立了由國家能源集團、國家電網公司等多家行業龍頭企業組成的產業發展委員會,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同時,做好產業推廣、成果轉化。
加強有組織科研,人才隊伍建設是關鍵。
2016年,第一次獲得戈登·貝爾獎時,付昊桓及團隊的平均年齡僅27歲。短短6年,團隊3次獲獎,涵蓋了氣候、地震及量子三大領域。
“青年研究者更有斗志和往前沖的銳氣,要鼓勵青年人才揭榜掛帥,給予他們更多機會做關鍵性研發任務。”付昊桓說,推動有組織科研,要在團隊中形成一種和而不同的科研文化,鼓勵青年人才敢于跨界合作、善于跨界合作,彼此不一樣的視角往往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評價體系對人才成長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揮棒”作用。如何為參與有組織科研人員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更好地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邵金友表示,傳統科研的評價注重評價“人”,通過論文、項目、獲獎等反映科研實績,考核過程相對簡單,不利于圍繞重大任務組建團隊。有組織科研應注重評價“事”,評價“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任務”的完成情況,通過對攻關任務的完成情況考核評價研究人員。
“同時,要鼓勵‘單項冠軍’,解決現有評價體系中評價指標多的問題,培育‘專、精、深’人才,鼓勵教師圍繞特定方向久久為功。要推動‘團隊考核’和面向任務的‘長周期考核’,將個人發展融入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任務中,鼓勵創新,寬容失敗。”邵金友說。
楊勇平建議,要進一步優化學術評價制度,建立以任務為牽引的評價模式。健全專職研究人員、工程實驗技術人員和博士后師資隊伍建設分類評價機制,創新科研人員靈活聘用、薪酬激勵、福利保障、考核和流動等機制,探索科研團隊以項目任務為牽引、在固定考核期內完成目標即可免予考核的新機制,不斷營造寬松多元、靜心篤志的良好創新生態。
此外,吳洪興建議為科研突出貢獻人才開辟晉升新渠道,打破人才評價標準“一刀切”,對在重大項目攻關、重大成果轉化、基礎研究創新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教師單獨組織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增設多個晉升通道,培養打造國之重器的一流科研團隊。
《中國教育報》2022年11月17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