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教師和學生使用數字產品的時間和機會都在大大增加,校園網絡暴力的風險也隨之上升。這不僅對學生的學業成績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還容易讓學生滋生厭學情緒,嚴重威脅青少年健康成長。針對校園網絡暴力的各種危害和風險,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以下簡稱“經合組織”)國家基于不同視角,制定了治理校園網絡暴力的各種舉措,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防患未然,提高網絡暴力防范意識
相對于傳統的校園暴力,校園網絡暴力更加隱蔽,并且由于人們對其認識不足,校園網絡暴力的發生比例持續攀高,嚴重威脅到學生的身心健康。
一些經合組織國家充分利用媒體資源,加大宣傳力度,以期提高人們對網絡暴力的防范意識。如美國聯邦教育部就聯合衛生與公共服務部、司法部等機構建立了專門的反網絡暴力網站,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方便學校、學生和家長搜索瀏覽,開展禁止網絡暴力的主題活動等。此外,許多社會機構、慈善團體和社交媒體也會聯合開展專題宣傳活動,如澳大利亞成立了全國性的反對校園網絡暴力日;希臘設立了全國性的反對校園網絡暴力主題周;英國為提高人們對暴力和網絡暴力的認識,教育部門的一些機構聯合慈善團體成立了“反網絡暴力聯盟”。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包括校園網絡暴力在內的任何形式的校園暴力,都會侵害兒童和青少年的受教育權和身心健康。在成員國共同推動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2020年開始,把每年11月的第一個星期四定為“反對校園暴力和欺凌包括網絡欺凌國際日”,呼吁各個國家采取措施,加強對校園網絡暴力的防范。
筑牢防線,建設網絡安全中心
許多經合組織國家都設有國家(或地方)的網絡安全中心,有專門的部門負責與教育系統合作,以促進互聯網安全和防止校園網絡暴力,為校園安全和青少年健康成長筑牢第一道防線,為受害者提供相應的幫助和指導。
網絡安全中心還搭建學習平臺,對教師、家長和學生進行防止網絡暴力方面的培訓,讓教師學會發現并及時應對校園網絡暴力,讓家長學會為孩子成長創造良好環境,讓學生通過課程、游戲等沉浸式體驗校園網絡暴力危害,以及網絡數字安全方面的重要性,幫助利益相關方共同防范和打擊學校網絡暴力。如愛爾蘭和加拿大的國家網絡安全中心用動畫、插圖等形式向家長和學生傳授網絡安全知識,幫助他們提升媒體素養,免受網絡暴力。瑞士和法國的國家網絡安全中心則重點培養學生的數字技能和媒介素養,防止個人信息泄露。德國和加拿大還有一些由家長、教育工作者、法律專家、研究人員等組成的非政府組織,與國家兒童保護中心、聯邦政府合作,促進研究與實踐融合,在國家防治網絡暴力法律框架下,加強對校園網絡暴力的預防。
健全制度,制定反網絡暴力政策法規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為防治網絡暴力,許多經合組織國家針對學校和教育系統的網絡暴力制定了相應的行動方案、政策法規和懲戒機制。
澳大利亞建立了家庭學校溝通機制,致力于通過為學生提供積極、和諧的成長環境,減少校園網絡暴力行為。愛爾蘭、加拿大等國出臺了中小學防止網絡暴力的行動方案,為學校預防和應對校園欺凌提供幫助。美國各州也相繼制定了學校應對網絡暴力的政策,如在加利福尼亞州,各學區都會出臺防止網絡暴力政策,特別加強對高風險群體的支持、對投訴人的保護,而且每個學區都會有一位負責宣傳和處理網絡暴力事務的專員。在瑞典與荷蘭,都有相應的法律規定學校應對網絡暴力的安全計劃,學生和家長都有一個專門報告網絡暴力的渠道。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意大利也已制定相應的法律,如果網絡暴力實施者對受害人的名譽產生不良影響,可能構成誹謗罪;如果讓受害者在學校受到排斥和戲弄,就會因創造了不安全的環境而獲罪。德國則規定社交媒體在誹謗性的內容或侮辱性的言論監管方面需要承擔連帶責任。
及時止損,建立學校網絡暴力報告機制
2018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2018)數據表明,學生的年齡、性別和社會經濟地位等是校園網絡暴力的重要影響因素,弱勢群體容易成為校園網絡暴力的受害者。
在接受調查的經合組織國家學生中,有23%的人表示自己每個月都會遭受網絡暴力,其中8%的人認為自己頻繁遭受校園網絡暴力。在疫情背景下,學生使用互聯網的時間更多,個人數據泄露的風險增加,給網絡施暴者有了更多的機會。事實表明,對校園網絡暴力行為進行及時干預,特別是對涉及違法的嚴重網絡暴力事件進行司法干預,是最直接、最有效、最具震懾力的措施。因此,多個經合組織國家制定了為學生、家長和教師舉報校園網絡暴力的匿名、免費和保密的渠道和報告機制。法國、比利時(法語區)、拉脫維亞等國專門為家長和教師報告網絡暴力案例設立熱線電話,并且可以為孩子提供心理輔導、法律援助等后續服務。針對嚴重的網絡暴力事件,澳大利亞還成立了專門的網絡安全專員辦公室,有專人負責對投訴類型、對象和嚴重程度進行分類處理,并提供相應的跟蹤服務。
積極干預,針對網絡暴力采取補救措施
許多經合組織國家圍繞學校網絡暴力進行評估,采取技能培養、同伴關系、課程建設等多方面干預和補救措施,為學生重新創建良好的成長環境。
對于頻繁發生校園網絡暴力的學校,澳大利亞開發了“網上友好學校(Cyber Friendly Schools)”項目,對學生學習的數字環境進行分析,從家庭、同伴、社區、學校等不同層面,屏蔽容易引起兒童遭受網絡暴力的各種因素,凈化網絡環境,培養學生網絡空間的積極行為和態度,把校園網絡暴力的影響降到最小。針對不同文化差異引起的校園網絡暴力,奧地利聯邦教育部發起一項在中小學培養學生“社會文化能力建構”的項目,鼓勵學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在網絡交往的過程中尊重不同的文化,進而提高學生社交和文化溝通能力。該項目實施6個月以后就有效減少了網絡暴力的發生概率,這一項目也被土耳其等國的教育部門引進并實施。此外,芬蘭、德國、西班牙、意大利和荷蘭等國通過設置反網絡暴力課程、開發同儕輔導項目改善學校氛圍,對網絡暴力的治理產生了積極效果。這些措施能夠對受害者進行救助輔導,還能大大降低校園網絡暴力的發生概率。數據表明,這些措施實施后,校園網絡暴力事件減少了76%,受害者數量減少了73%。
(作者單位系浙江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陳法寶系浙江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2年11月17日第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