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湖南省郴州市安仁縣的大街上,經常會看到“中國合唱童話縣”的標志,“中國合唱童話縣”的logo印在所有安仁縣藝術活動的冊子上;立在稻田公園里的“中國合唱童話縣”大幅牌匾是該縣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作為一個農業大縣,安仁縣的農村學校占到了全縣學校總數的80%以上,兒童合唱現已成為當地一張響當當的名片,而在2012年之前,本地的大多數學生都還不知道合唱為何物。
2013年,北京德清公益基金會試點在安仁縣推廣合唱公益普及項目,2015年,正式推出了“快樂合唱3+1——鄉村中小學合唱藝術推廣”公益項目。9年來,每年舉辦一場童聲合唱展演,一批音樂教師成長為優秀的合唱指揮,52支校合唱團長期堅持日常排練,做到了班班有歌聲,人人愛合唱。如今,項目已經在全國19個縣推廣。
歌聲不僅飄蕩在湖南安仁,2022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上,來自河北阜平山區馬蘭花兒童合唱團的44位山里娃用希臘語唱起《奧林匹克頌》。在歌聲中,奧林匹克會旗慢慢升起又緩緩降下。將這群學生帶出大山的是鄧小嵐。2004年起,退休后的鄧小嵐開始奔波于北京和馬蘭村之間,幫村里修建了校舍,教山里娃學音樂,助學生樹立信心,種下夢想的種子,18年間培養了近200名學生,現有10余名學生在大學里讀藝術專業或畢業后從事藝術教育。
像德清基金會、鄧小嵐這樣將視角和著力點放在鄉村美育上的公益機構和個人還有很多。為解決鄉村學校美育設備缺乏、人才短缺等問題,進一步補齊短板,把鄉村美育辦好,許多公益機構都在貢獻著智慧和力量。
鄉村美育遭遇現實難題
2018年,希望工程創始人、南都公益基金理事長徐永光參加福建省鄉村振興會議時,邀請福建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做了一個全省希望小學音體美開課情況的調查。調查顯示,全省480所希望小學,有一半以上沒有開設音體美課或者沒有配備專門的音體美教師。
種太陽是一家發起于2009年的非營利性教育公益機構。2019至2021年間,該項目相關工作人員在走訪了四川省瀘州市、湖南省永州市和湖南省湘西地區近30所鄉村學校后發現,受鄉村地理位置、經濟條件等限制,這些地方的鄉村學校專職美術、音樂教師極其匱乏,許多學校的美術、音樂課都由語文、數學等主課教師兼職上。
不僅師資缺乏,相關設施配備情況也不容樂觀。沈陽師范大學教授王英奎曾調查過遼寧省6個縣區的美育設施情況,綜合來看,小學、初中、高中音樂學科器材配備率在58%、61%、45.5%,美術學科器材配備率分別為62%、66%、72%,村級小學音樂、美術學科器材配備率分別為35%和45%。設備、器材老化現象嚴重,難以滿足美育教學與活動的需求。
與師資和設施配備不足相關聯的是課程質量堪憂。種太陽負責人李可欣發現,在很多學校,由于教師不具有藝術專業背景,也沒有經過相關培訓,所上的相關課程毫無趣味可言,教師也深感負擔重。而學生們的上課體驗是,美術課照著樣板模仿,音樂課跟著錄音一句句學唱,多元的藝術課程變成了模板化的訓練。
同時存在的是,僅有的鄉村兒童藝術師資人才面臨大量流失的現實難題,與“引進來”同樣難的是如何才能“留得住”的問題。很多專業素質強的美育教師或受自身規劃影響,或因升遷和學習機會較少,都不愿意長期留在農村。
教育部發布的中國教育概況顯示,2020年農村小學有在校生6522.3萬人,龐大的兒童青少年基數對鄉村美育系統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單從美育來看,城鄉教育仍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鄉村學校美育專業教師及其培訓資源匱乏;美育課程數量少、質量低、考評弱;鄉村學校美育硬件配備使用率低,鄉村校外美育資源缺乏及城鄉教育美育理念存在差距等方面。
近年來,教育部在全國31個省(區、市)建立了126個農村藝術教育實驗縣,努力縮小城鄉之間藝術教育的發展差距。同時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部在全國中小學創建了449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校。由于教育部的重視與引領,農村中小學美育師資得到很大緩解,美育的設施設備有很大改善,教學質量不斷提升。
除此之外,社會力量的針對性支援也讓農村美育短板得到彌補。2020年10月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建立美育基礎薄弱學校幫扶機制,這也為系統支持社會力量開展美育公益項目指明了方向。
鄉村學校美育建設是系統工程,包含對美育政策、美育研究、美育課程、師資培訓課程、展示舞臺及支持網絡等方面的要求,其中的教師“本土化”問題更是需要采取綜合性的舉措加以全面提升。只有全社會緊密協作,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資源,才能有效推動鄉村學校美育工作的大發展。
美育從校門口延伸到村口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筸子坪鎮,村莊依山而建,一灣小河環繞錯落的農田,樸實的鄉村生活讓人似乎走入時間的深處。
遠處阡陌間,一列參差不齊的隊伍,是種太陽音樂工作坊專業導師鄒頔帶著當地的學生在采風,他將音樂課堂搬到了田間。不僅如此,他還結合民間藝術形式,按照當地傳統,用生動的舞蹈動作和鼓樂再現湘西苗族人民生活、勞動的情景。“這不僅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展示了年輕人的精氣神。鼓聲人聲響于青山之間,致敬祖先。”鄒頔說。
王英奎說:“公益組織要結合農村中小學的環境和鄉土文化實際情況,制定方案,選擇內容,創新活動形式,因地制宜地開展活動,增加戲曲、皮影戲、木偶劇、民間剪紙、泥塑、編織等更多形式,在開展學校美育的同時,弘揚民族文化,加強非遺的傳承與研究。”
站在安仁縣的稻田里,德清基金會發起人李克梅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鄉村美育要真正在學生心中扎下根來,一方面需要融入當地文化,另一方面要走進田間地頭。”
2022年六一期間,德清基金會邀請了7支來自安仁邊遠學校的合唱團,接近400人,在鄉鎮的稻田地里搭建舞臺,舉辦了第一屆菜花沖合唱節。合唱節做了兩方面的嘗試:一是邀請村里老人前來觀看合唱節,嘗試把合唱活動從校園延伸到村口,真正走向村民大眾。二是積極探索“面向人人”的幫扶模式,讓從來沒有音樂課的村小也能上起有質量的音樂課。
由于合唱團學生不少來自村小,德清基金會專門邀請了湖南省合唱協會副理事長劉宇田團隊、長沙市天心區徐楊名師工作室團隊和當地的4名優秀音樂教師,分別從合唱團和音樂課堂兩方面著手,開展“點對點”的悉心指導,使得學生們有機會直接進入長沙名師的音樂課堂,而合唱團由優秀指揮名師直接指導,真正讓每一名鄉村學生都接受到有質量的音樂教育。
各方力量編織美育大網
為解決鄉村學校美育教師人才缺乏的問題,許多公益機構在從外部輸入美育資源和師資的同時,開始注重鄉村學校美育教師“本土化”的培養。
其中,有的機構通過引進志愿者、專業人員及相關課程破解當地師資難的問題。如美麗中國通過輸送中長期支教教師為鄉村補充優質師資,經過嚴格的選拔系統,各科目的優秀人才在通過專業培訓后,支教教師利用至少兩年的志愿服務時間開展高質量的一線教學工作,不僅將外部優質美育資源引入鄉村,對于改變鄉村音樂、美術等美育相關課程的設置與教學改革也具有重要意義。
不少公益機構將重心放在提供培訓資源和為本地教師賦能上。德清公益基金會的快樂合唱“3+1項目”為鄉村學校美育教師構建本土化培養循環系統:首先對教師進行培訓,讓教師們走出縣城到大城市里集訓,讓專家到縣里對教師進行培訓,“點對點”的陪伴教學解決了當地存在的實際問題。鼓勵教師間形成“強幫弱”并對教師進行分層培訓,提高當地美育教師整體水平。
種太陽則基于鄉村教師缺乏美育經驗和能力,以及鄉村兒童缺乏美育資源的現狀,將獨創性的鄉村美育課程嫁接到專業體驗式學習和項目式學習的理論框架上,形成了一套開放的、易操作的符合鄉村兒童發展認知的鄉村美育課程。
一些機構側重構建社群和支持網絡。比如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項目的運行爭取到了安踏、迪斯尼等捐贈方的支持。充足的資源使美育課程的開發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讓藝術滲透進生活和課程中,其課程設計也更具有可行性和推廣性。與捐贈方的良性合作也讓兒童藝術作品產出有機會面向社會傳播和展覽。
面對專職教師缺乏的情況,也有人開始嘗試培養兼職美育教師。沅江市是湖南省的一個縣級市,現有6萬多名中小學生。“雖然有音樂課,但常常被擠占,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少專職音樂教師。”
湖南師范大學美育發展與研究中心教授郭聲健從2020年開始,帶領31名教授、中小學名師、博士、碩士一起,自覺自愿地走進湖南省沅江市,嘗試將鄉村學校的語數外及其他學科教師培養、培訓成合格的音樂教師。如今,49位非科班出身的美育教師成為49臺美育播種機,帶領農村學生進入美的殿堂。
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一顆顆美育種子正在被種下。在這個過程中,鄉村學生看見了“美”,鄉村學校遇見了“美”,在鄉村振興的路上,農村學校美育正絢爛綻放。
《中國教育報》2022年11月22日第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