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濟大學校園里和大學生同吃同住同實驗,在教授指導下完整經歷從開題到結題的科學研究過程……提起自己的高中時光,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科技高中2020屆畢業生、同濟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本科生楊榮騏有著很多美好的回憶,“高二小課題研究的經歷激發了我對科技研究的好奇和興趣。”
今年,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教育、科技與人才放在了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地位,明確提出,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基礎教育如何回應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之問被提到了新的高度。
聚焦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突出科技和科學教育元素,近年來,以深圳科學高中、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科技高中等為代表的一批科學高中,為我國基礎教育實踐圖景增添了別樣的色彩。作為一種已初步得到探索的辦學模式,科學高中如何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有怎樣的定位和價值?
定位——
做未來科創人才的培養“搖籃”
32間自然科學實驗室,富有創新特色的工程技術教室、未來醫學教室、機器人實驗室、動力學研究室、微生物實驗室……在深圳科學高中,校園里充溢著濃郁的科創元素。
十年前,作為國內第一所科學高中,深圳科學高中正式建成招生,也由此拉開了我國科學高中建設的大幕。
作為舶來概念,科學高中在國外有著豐富的實踐。除英美等國家,20世紀中后期以來,聚焦未來科技英才培養,韓國、日本和新加坡也紛紛成立了科學高中。與國外科學高中的精英教育傳統相比,在我國,科學高中的建設離不開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展這一大背景。
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并強調要“探索貫穿各級各類教育的創新人才培養途徑”。作為高中分類辦學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新嘗試,如今,上海、南京、宜昌、廈門、寧波等地都建有冠著“科學”或“科技”二字的特色高中。
近些年,浙江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邵興江參與了國內不少科學高中的創建工作,在他看來,“科學高中已經成了國內普通高中建設的新增長點,并且呈現出集中在東部省份、以公立學校為主的特點。”
從這些學校的辦學實踐來看,科學高中有何特別?
記者采訪發現,這些高中盡管有的以“科學”或“科技”二字冠名,有的建校已過十年,有的不過三載,但依然具有很多共性。
首先,從培養目標和理念上,這些高中都重視為未來科技創新人才奠基,具有比較明確的辦學自覺,如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科技高中把“培養具有強烈的責任意識、較高的科技素養和深厚的人文底蘊的‘未來卓越工程師’”作為自己的育人目標;“敢為人先,科學見長”則是深圳科學高中的辦學精神。其次,這些科學高中都積極探索建設創新人才培養特區,在招生錄取、課程教學等方面不斷創新。例如,湖北省宜昌市科技高中通過自主招生選拔具有科技特長的學生。廈門大學附屬科技中學與廈門大學不斷密切大中學聯合培養機制,學生不但可以提前學習大學內容,還能獲得學分認定,如果未來考入廈門大學,學分可用來抵修相關課程。此外,從地理位置看,這些高中大多與大學、科研院所或高新技術企業為鄰,區域內科創氛圍濃厚。比如,深圳科學高中就毗鄰華為總部,寧波科學中學則位于科研院所、高新技術產業集聚的寧波前灣新區。
透過多元的實踐探索,北京體育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王雪雙認為,其實,“當前對科學高中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但縱觀國內外的科學高中,她也表示,總的來看,科學高中是一種特殊類型的高中,“普遍以培養在數學和科學方面具有天賦的學生、打造未來科技英才為目標,具有課程資源豐富、科研基礎設施一流、師資水平高等特點。”
實踐中,除了一批冠有“科學”“科技”二字的高中外,以浙江省杭州學軍中學、遼寧省凌源市第二高級中學等為代表的高中,也具有突出的科技教育特色。科技特色學校是科學高中嗎?
“科學或者科技高中與科技特色學校應當是有不同的。”上海市曹楊第二中學原副校長易建平參與了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科技高中從曹楊二中“孵化”的始末,在他看來,比起開展科普教育和組織科創活動,科學或者科技高中應該探索的問題是“如何在基礎教育領域真正進行高質量科學和科技教育,如何在體制機制、課程設置和培養方案上形成系統性”。不過他也表示,從科技特色是否全面滲透于學校文化、是否具有可選擇的多樣化特色課程體系、能否培育具有科創特色品質的學生等角度來看,一些科技特色學校實質上也屬于科學或者科技高中概念,“不一定非要在校名中點出來。”
謀劃——
突出高起點辦學邏輯的創新樣本
宜昌市科技高中2021屆畢業生吳德欣還記得學校自主招生時的面試題:一條船上放了一塊石頭,要想船與水面的相對高度更高,應該把石頭放在船上還是沉入水底?
“這難倒了不少學生,因為它考查的是對初中物理知識能不能活學活用。”當年,動手能力強、綜合成績偏低、理化成績突出的吳德欣,被學校科技教育的理念所吸引,“我其實一直覺得,沒必要每個人都爭著去所謂厲害的學校,找到適合自己的才更重要。”
如今,吳德欣在大學攻讀電子信息專業,提起自己的高中三年,他覺得幸運、滿足,“比起刷題,我的高中有著更多的色彩,通過提前學習信息科技類課程,我還發展了自己的特長。”和大學同專業的同學相比,吳德欣發現,“自己的編程思維和技術更好,已經有了一些個人風格。”
就像吳德欣的故事一般,通過多樣化特色化辦學,為學生提供分類教育的可能,為具有科技創新潛力的人才解決有教無類的困境,是科學高中對于學生成長和發展的獨特價值。
從科學高中興建的更大背景來看,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黃曉玲認為,一方面,隨著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水平的不斷提升,普通高中普遍面臨招生難題,對于高中教育自身,辦學者需要不斷追問學校多樣化和發展空間在哪里。另一方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國家安全發展環境對拔尖創新人才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要,“回應這種需要已經成為黨和國家對基礎教育的新的期待。”
2017年,上海閔行區政府與華東理工大學簽約合作,將區內以信息化特色著名的閔行二中更名為“華東理工大學附屬閔行科技高級中學”(以下簡稱華理科高)。一年后,學校搬遷至上海市“未來人工智能示范區”核心區內。
“閔行不僅是上海傳統制造業強區,也是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產業的一大聚集地。打造一所高起點、內涵豐富且前沿的高中,是區里對我們學校的定位。”華理科高校長喬長虹說。
不只是華理科高,從多所科學高中的“誕生記”來看,其背后都有著當地政府對高中教育發展的更高謀劃。
2016年,湖北省宜昌市對城區高中教育進行結構性改革,提出了重點辦好三所優質高中和三所特色高中的目標。在此背景下,宜昌七中正式更名為“宜昌市科技高中”,也是湖北省唯一一所以“科技”命名的高中。
2018年11月,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秦淮科技高中(以下簡稱南師附中秦淮科技高中)正式建校。作為江蘇省第一所科技高中,該校執行校長徐國民表示,“學校的建成落地離不開南京市教育部門對高中整體布局的總體謀劃。”
政府高起點的謀劃和政策、資源傾斜,也為科學高中快速發展提供了支撐。
如今,宜昌市科技高中是全市唯一一所享有科技特長生自主招生權的學校,其科技教師招錄享受急需緊缺人才引進通道;在區財政支持下,搬遷后的華理科高校園占地50畝,建筑面積5萬多平方米,一期設施設備總投資超億元;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科技高中由上海市普陀區人民政府和同濟大學合作共建,由優質校曹楊二中進行“孵化”,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獨立課程、共享資源”的辦學模式試驗。
“普通高中是養不起那些高大上的實驗室和設備的,光靠中學開設起相關的課程、培養起科技師資也是做不到的。”易建平表示,“在基礎教育階段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只靠基礎教育自身是不夠的,必須在政府的推動下,促成高中與高校、企業等更多資源的鏈接。”
實踐——
探索科技英才的本土化培養
“科技高中是職業學校嗎?”“進了科技高中,孩子就一定要做科創嗎,對學習成績有幫助嗎?”這些來自社會和家長的擔憂,是幾乎每所科技高中在創建之初都面臨的質疑。
高中屬于基礎教育范疇,要為人的成長發展奠基。如何在突出高中教育基礎性的同時,辦好科學高中,做到為拔尖創新人才厚植基礎?
“除了進入大學的敲門磚,學習數學、物理到底有什么用呢?”盡管學業成績一路優秀,但孫濟宸依然常常感到困惑。進入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科技高中后,為了完成每個學生都要開展的課題研究,孫濟宸不僅自學了編程語言Python,還學習了微積分等高等數學。從大學回看高中,孫濟宸認為,“盡管科高的課程內容和活動不見得多么高深,但激發了我自主學習的欲望,尤其是幫我確立了對計算機科學的熱愛。”
北京市十一學校黨委書記、校長田俊對記者表示,拔尖創新人才的基礎培養,要更充分地發揮教育的發現、喚醒和激勵作用。
在南師附中秦淮科技高中,學校形成了“點線面”結合的培養機制,既有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科技必修、選修課,也有面向具有科技特長和興趣學生的競賽輔導,還有針對個別學生的、和高校研究團隊點對點式的學習體驗機會。“通過通識型、特長型和專長型三類有梯度的培養設計,既讓每名學生都有機會體驗科研過程、感悟科研精神,也滿足學生的特殊學習需求,幫助科技后備人才起好步。”徐國民說。
“數學決定了一個人能在科技創新道路上走多遠,信息科學水平決定了能飛多高,語言決定了眼界的寬廣,而人文教育決定了底子的深厚。”易建平介紹,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科技高中正在探索“加強數學教育和信息科學教育,鼓勵學生學習多語種,加強人文教育”的高質量科技教育之路,學校在開足開齊國家課程的基礎上,為科技實驗班的學生增設數學、信息課程,提前引入大學先修課,開設英語班和德語班等,“盡可能多地為學生能在科技創新道路上‘冒’出來做好準備。”
圍繞學生評價,華科理高開發了“四維”評價體系,對學生的“學業表現、信息素養、核心能力、職業傾向”進行階段性綜合評價,詳細記錄學生的成長軌跡。以數據驅動的校本化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數據引領教育教學從單一走向綜合,從注重結果走向過程與結果兼顧。
聚焦科技教師隊伍建設,宜昌市科技高中組建了專兼職的科技教師隊伍。專職科技教師單獨設編,全職負責上好各班每周一節的科技課程。兼職教師隊伍則由數理化教師起步,立足學科進行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如今已拓展到地理、英語等學科。“學校每年一次的科技節是我們的盛會,每個學科組的教師都要提前自主申報科創項目,吸引學生參與完成項目和展示。教師參與科技教育,也是學校對教師進行考核和職稱評審的重要考量因素。”學校科創中心主任楊威說。
…………
而在多樣、豐富探索的另一面,如何更精準地選材、更暢通地實現高中和大學的貫通一體化培養,普遍困擾著科學高中辦學者。
對照國際經驗,各國科學高中普遍嚴把“入口關”,以嚴格的篩選確保高水平生源。而在各地不斷規范高中招生,落實屬地招生政策,防止跨區域“掐尖”的背景下,國內科學高中一方面受到招生體制的影響,另一方面還要同區域內其他已形成品牌優勢的歷史名校競爭,普遍面臨生源“低進”的困擾。
“如何有效解決傳統與創新的關系,近期和長期目標、育人和育分的關系,是辦好科學高中必須解決的問題。”喬長虹直言,在目前大學升學仍以高考為主要通道的情況下,如何在特色辦學的同時,保障高考質量,讓家長滿意,從而在區域內立足,是學校目前最大的壓力。
辦學之初,宜昌市科技高中對科技類特長生采取“降分”錄取。如今,隨著學校辦學成果和質量的不斷彰顯,學校采用了“加分”政策。“這表明了進入科創班不再是一種優惠、照顧性的就讀,而是對學生和家長有吸引力的、競爭力的教育選擇。”如今,對該校校長吳海濤而言,最大的愿望是,“能有越來越多真正有志于科技特長發展的優秀學生選擇我們這樣的特色學校,而不是只考慮本地綜合性的高中。”
探索十年,仍在路上。正如深圳科學高中校長羅誠說的那樣,科學高中仍然需要在時間中沉淀、凝練和彰顯自己的辦學特色,仍然要在多樣的實踐探索中尋找具有本土特色的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之路。
《中國教育報》2022年12月09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