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太原理工大學一次性成立理學部、信息與電氣學部等八大學部。中山大學也推進學部制改革,相繼成立了經濟與管理學部、醫學部。
學部制改革在我國高校發展歷程中并非首次出現,從學部制改革實踐來看,設立學部的高校絕大多數都是學科規模較大、院系數量較多的綜合性大學。在實施方式上,有些高校按照學科大類確立學部,有些則是以學科群的名義組建學部;在改革力度上,有些高校先試點后逐步推廣,有些高校則在全校范圍內實施學部制改革。不同高校的學部制改革規模、形式和力度有所差異,但我國高校實施學部制改革的實踐訴求有著較高的一致性。
學部制改革的重要實踐意義顯而易見。首先,有助于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促進相近學科的交叉融合。在高度專業化的學術研究領域,各院系之間的教師或許沒有意愿開展合作研究,也可能因缺乏跨學科交流的機制而放棄合作。相對于一個個獨立的學院而言,以學術管理為核心職能的學部,則能夠通過跨學科項目的設立和評價來推動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進而在跨學科教育、學科交叉研究、復雜問題解決等方面形成協同效應。
其次,有助于彰顯高校學術權力的重要作用,進一步調和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之間的矛盾。實施學部制改革意在避免大學行政化,實現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分離。學部是一個學術管理組織,是學校學術權力下放的組織載體,主要通過學術委員會、學位委員會、教學委員會、人力資源委員會行使學術權力,真正實現把學術發展權交給學者決定和判斷。
再其次,有助于整合各院系的信息、資源、平臺,助力學校建立資源共享機制。在現有制度框架下,院系之間各自獨立擁有學科資源和平臺,導致其他學科的教師無法便利使用,存在重復建設現象。通過學部制改革可以將相近學科之間的信息、資源和平臺進行整合,由學部來統一管理,所有資源配置逐步實現整合、共享和優化,形成集群優勢。
最后,有助于建設跨學科課程和專業,為探索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提供保障。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有賴于跨學科的制度供給,即教師的跨學科意識和能力。學部制改革為相近學科之間的教師溝通交流提供了一個組織空間和氛圍,在相關制度的約束和激勵下,才有可能建立跨學科課程、跨學科專業,以及實施跨學科研究計劃,進一步提升學部師資隊伍的跨學科素養。
在當前高校各項改革實踐中,學部制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是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一環,其實踐效果會直接影響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和學術競爭力。由實踐可知,大部分高校的學部制改革仍在穩步推進,且在學科交叉融合領域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但與此同時,也有一些高校的改革進程相對緩慢,存在形式有余而實質不足的現象。為了更好地推進學部制改革,有效促進整個學校的學科交叉融合,需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學部制改革意在促進學科交叉融合,但其效力范圍也只是在學部內的各學科之間,無法避免不同學部之間的組織壁壘。因此,在實施學部制改革的同時,有必要建立整個學校的跨學科制度,在學部內、學部之間形成體系化的學科交叉融合系統。
其二,為了彰顯高校學術權力的重要性,學部制改革往往將學部設定為學術管理組織,但由于學部缺乏行政權力的加持和資源配置的權力,容易導致學部在推進各院系之間合作交流事項上缺乏執行力。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明確學部與院系之間的權力邊界,進一步充實學部制內涵,推進學部向實體發展,為學部推進各學科之間的整合項目提供有力保障。
其三,學部制改革成效的關鍵還在于學部領導的選擇,這與學院領導的遴選有不同之處。學院領導往往是學科帶頭人,兼顧行政能力和領導素養。學部是一個跨學科的組織,學部部長尤其要具備跨學科的素養和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實施各學科之間的整合,從而更有效地帶領學部健康可持續發展。
總的來說,在如今這樣一個跨學科的時代,學部制改革依然是綜合性大學基層學術組織改革的一種可行方式,只不過在改革進程中,我們需要有統籌設計的能力和勇于變革的定力。當然,學部制改革也不是萬能的,高校既不能盲目模仿其他高校組建學部,更不能單純為了改革而設立學部。面向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戰略,辦學者要根據實際情況因“校”制宜,積極探索“多元一體”的學部制改革方向和實施策略。
(作者系陜西科技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2年12月23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