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高中在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中承擔著重要使命,寄托著廣大農村學生對接受更好教育的期盼。作為一位在縣中摸爬滾打多年的校長,這一年我也一直在思考,縣中振興路在何方?
桃源一中位于較為偏僻的湘西北農業大縣,早些年,學校的優質生源流失嚴重,優秀師資至今每年仍有流失。在激烈的生源和師資爭奪戰中,我們探索出了一條縣域高中發展高質量發展之路,實現了讓人民滿意,教育同行滿意,教育主管部門滿意,各級黨委、政府滿意。這也證明了,縣中是可以振興的,縣中振興必須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我是桃源農村出來的孩子,讓像我一樣的農村孩子獲得良好的教育,找到施展才華的舞臺,這樣的信念貫穿了我辦學治校的全過程。在這里,我有五句話想與縣中校長共勉。
第一,科學施教是核心。教育是一門科學,必須遵循科學規律,服務于人的終身成長。針對教學中存在的誤區,我在學校力推“生本課堂”,在我看來,課堂要激發師生的生命本能,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思考、動手、表達、歸納總結。我們還全面實施“情感教育”,提出“小班級、大國家”思想,著重培養學生家國情懷。這些年,學校畢業生中涌現出了一大批知恩圖報、反哺社會的典型。
第二,均衡發展是基礎。在桃源一中高考成績一年上一個臺階,而落后的山區初中學校卻面臨一片塌陷時,桃源開始在全縣推行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將分數錄取改為“指標到校、一校一線”的擇優錄取。桃源一中的招錄名額被分配到全縣各初中學校,盤活了薄弱山區初中學校的發展。對于一所縣中來說,“困難群體”的發展同樣是一個難點。1994年,我任班主任時,決定從班上學習成績最后一名的學生抓起,視“后進生”為“后勁生”,讓學生成績有了質的飛躍。擔任校長后,我也尤其關心“三困生”(學困生、貧困生、心困生),規定“三困生”享有“四個優先”權——談話優先、座位優先、輔導優先、作業批改優先,我們創立了“后25%”的評價體系,即以班級后25%的學生考核一個班級的管理水平,讓弱勢學生群體獲得溫暖、重塑自信、激發后勁。
第三,人才振興是關鍵。桃源一中沒有區位優勢,也沒有經濟優勢,難以從外面引進優秀教師,還不得不面對大城市對農村優秀師資的“虹吸現象”。在困難面前,我們堅決做到不怕“抽血”,只靠“造血”,通過高平臺引入和高標準培養兩大戰略為學校長遠發展蓄力。好學校應有培養好教師的格局,學校能為國家源源不斷地培養好老師,其實就是在為建設教育強國服務。
第四,現代化管理是抓手。學校的現代化管理體系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需條件。桃源一中各項行政事務全靠制度辦事,不搞關系——招生不搞關系、分班不搞關系、招聘教師不搞關系、提拔干部不搞關系、后勤管理不搞關系,一舉凈化了縣域社會關系、熟人社會的環境。同時,學校注重精細管理,各項工作都有精細的計劃,學期初,各部門列出工作一覽表,學年末統一進行目標考核,獎懲分明,讓有為者有功,讓奮斗者出彩。
第五,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的良性循環是保障。學校要發展,首先需要優良的外部環境,地方黨委、政府重視是“陽光”,政府各部門支持是“氣候”,百姓尊師重教是“土壤”。桃源一中發展的一條重要經驗,便是黨委、政府重視人才、尊重教育,給予了學校充分的辦學自主權,凈化了校園文化環境。在學校內部,我們構建了科學嚴謹的育人體系和管理體系,為師資培訓設平臺,為學生發展鋪賽道,為干部培養創舞臺。內循環的發展,幫助我們贏得了外循環的助力;外循環的助力,使內循環發展更上一層樓,形成良性驅動。
教育是鄉村振興的支點,我相信,以縣域高中的振興來推動鄉村義務教育發展,將成為新時代鄉村教育振興的新格局。
《中國教育報》2022年12月28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